老物件的故事作文600字(一)
中秋节到了,我随爸爸妈妈来到了外婆家,外婆家坐落在一个小山村,房子是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打开外婆家的储物间,发现里面藏了不少的老物件。70年代的缝纫机、80年代的算盘、乘风牌电扇、永久牌自行车……突然,我发现储物间的角落里放着一个又高又圆的木桶。我疑惑地问外婆:“外婆,这是什么呀?它有什么用处呢?”
外婆告诉我,那个木桶叫暖桶,又名“子孙桶”,是她小时候的“安全座椅”,暖桶是岭北古时候的传家之宝,做一个新暖桶,可以用几代人之久,专门用来给小宝宝站和坐的。这是曾祖父在她小时候请桶匠师傅,用上等的杉木制作。暖桶被一块隔板分成两个部分,上层用来站或坐,下层在冬天的时候放火盆,用来取暖,大人们可以把孩子放在暖桶里面,腾出双手来做家务,这样孩子既暖和,又不用怕摔倒。外婆笑着看着自己小时候站过的暖桶,说这可是“古董”哦,现在都买不到了,比你们现在坐的餐椅还要舒服呢,又可以站,又可以坐,而且非常的安全。我听得入迷,感叹着我的祖先们的聪明才智。
外婆的“安全座椅”在向我们展示这一段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壮观的优秀民族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好这些“老物件”,我和外婆说,我要保护好你的“安全座椅”,让它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老物件的故事作文600字(二)
春节回家时,偶然打开那个从未涉足的杂物间。说是什么杂物,可里面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也没什么杂物,有的只是一辆老式的自行车,静静依着墙壁,仿佛正诉说着辉煌的过去。
那是爷爷的自行车,有些生锈的车柄撑着前面摇摇欲坠的篮子,座椅上布满了灰尘,可是却不难看出曾经锃亮的坐垫,轮子都瘪了气了,只剩下那一圈铁环扛着整辆自行车。它,像是被印在了墙上,一碰就会散架,虽如此,还是骄傲地抬起了头,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我愣住了,一股无与伦比的熟悉感顿时涌现出来,封锁记忆的牢笼像是被强行撞开了一样,一个个亲切的片段涌现出脑海。
小时候,爷爷总是会骑着车带我去各种地方,最常去的是菜市场。一大清早,便拉着我上了单车,自己却跑起来,一蹬,便也上了车。到了菜市场,便停下来,自己下了车,扶着两头的车把,边走边与熟人们打招呼,不紧不慢,优哉游哉。我也十分好奇,左瞧瞧,右瞧瞧,手紧紧地抓住前面的坐垫,觉得无比稳妥。爷爷会将买来的各种蔬果挂在车柄上,神奇的是,它们也不晃动,就只是静静地悬在那里,那时还不知道是爷爷坚实的大手稳稳地把着车头。那时候爷爷为了带我上菜市场,还特意加装了一个长坐垫,有靠背,有把手,我知道,那是专属于我的地方。
这辆自行车实际还比我年长几岁。与其说它是一个老物件,我更愿意它是我童年的陪伴。爷爷并不是一个擅长说话的人,它用一部自行车完美诠释了对我的爱。此时,爷爷老了,那部自行车也被当做老物件摆在了杂物间,可我会永远记得自己曾经坐在那个座椅上感受着爷爷的爱。
这部自行车,是用爱一点一滴拼凑起来的。这个老物件,也曾记载着光阴的故事。
老物件的故事作文600字(三)
抗美援朝,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说到这里,你一定很好奇,身为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是如何知道这些知识的呢?是我真的对历史战争感兴趣吗?其实不然,且听我娓娓道来。
从小就听我的妈妈说起,她的妈妈那儿藏有一个宝贝。好奇的我,终于有一天忍不住问外婆:“外婆,外婆,妈妈一直和我说你有一个宝贝,你可以给我看看吗?”外婆宠溺地摸着我的脑袋,从箱子里缓缓地掏出一个布袋,轻轻地解开袋口,露出了一块金亮亮的牌子,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它的名字——纪念章。
我小心翼翼地接过这枚纪念章,听外婆讲述着它的故事。
外婆的爸爸,也就是我的姥爷,曾经是抗美援朝志愿军。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我的姥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权利支持。1953年7月,抗美援朝胜利。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姥爷回来的时候,身上佩戴的正是这枚写满历史意义的纪念章。
虽然姥爷已经去世好久了,但是外婆一直将这枚纪念章视为最珍贵的宝贝。于姥爷而言,纪念章是其人生经历的见证;于外婆而言,它是怀念亲人的旧物;于母亲而言,它是外婆眼中和自己同等价值的“宝贝”;于我而言,它是宝贵的知识,令我敬佩与自豪!
我想,这枚纪念章将继续被珍藏下去,而那个动听的故事也会打动一代又一代的人……
老物件的故事作文600字(四)
爸爸的老家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这里四面环山,风景宜人。每当假期,我都会来到这里。我对老家的阁楼有着浓浓的兴趣。一天,我踩着“吱吱”响的楼梯,来到了这间老屋。
我迫不及待地走了进去,里面的物品真是数不胜数。瞧!那边的角落里有一张古色古香的木床,床沿上刻着栩栩如生的花卉。那边有一台的电视机,他又肥又胖,挺着一个大肚子,屏幕还特别小。除了这些,更多的是木制品,但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两个破破烂烂毫不起眼的竹筐。
眼前这对竹筐有半人多高,他们就像一对姐妹,长得一模一样,让人分不清楚。光从样子说,这两个竹筐实在是破烂不堪,这儿一个大洞,那儿几个小洞,上面还布满了灰尘。仔细一看,这个箩筐是用竹条编成的,还能在上面隐约可见几个字。
阁楼里的动静,把爸爸吸引过来了。当爸爸看到两个竹筐时,眼中充满了惊喜。原来,箩筐背后还藏着温暖的故事。
通过爸爸的讲述,我才了解,很久以前,箩筐是家家必备的工具。田里的稻子成熟了,要用竹筐一筐一筐地挑回来。沉甸甸的红薯、土豆也都要用竹筐来挑。以前都是爷爷来挑担子,扁担一前一后挂着的两个箩筐,就像是个天平。不仅如此,这两个不起眼的箩筐还是爸爸小时候的玩具,钻进、爬出、捉迷藏……十分快乐!就连出行,也离不开它。寒冬时节,爷爷就用这两个箩筐,担着爸爸和姑姑出门。爸爸坐在这一头,姑姑坐在那一头,十分有趣!爷爷一路走,一路撒下了一串欢笑……
没有想到破破烂烂的箩筐背后有着那么美好的回忆。这些老物件所带给我们的温暖和美好,会陪伴我们一生!
老物件的故事作文600字(五)
有一天我在整理柜子,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布满灰尘的小包包,我好奇的打开来一看,里面有许多张小票。我问奶奶:“这是什么呀?”奶奶说:“这是粮票和煤饼票“。在奶奶的小时候因为连一顿饭都吃不饱,于是国家开始进行“计划经济”来保证全国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那段时期买商品不仅需要钱,还必须要用各种商品票。老一辈人走了一段时间很长的“票证时代”。
据奶奶讲述,票证包括粮票、肉票、食用油票、布票、煤饼票,甚至还有粪票、尿票等,小小一张票证,含概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票证还分当地能使用的票证和全国范围内能使用的全国票证。
粮食证:市镇居民粮食证由当地粮食局颁发,居民用粮需要向国家指定粮店使用粮票购买,并在粮食证上登记购买粮食的数量。
粮票:国家施行粮食定量供应政策,规定干重体力活的劳动人民能多分配几斤粮票,干轻体力活的劳动人民就少分配几斤粮票,这样导致小孩子多的家庭粮食就不够吃了。乘坐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旅客,在各种车船内用餐,也要有专门粮票才可以用餐。
煤票:煤票需要根据人口定量发放。每年天气凉了,人们就要带旧证、户口本、粮本办理下年度买煤证,居民买煤时要煤饼票到指定的商店排队买煤。
国家改革放开后全国陆续取消各种票证,粮票和煤饼票的作用也逐渐消失了,并成为了“老物件”。这些票证是中华民族的“创业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后,从物资匮乏的贫困时期过度到改革开发向小康社会迈进的重要“发展史”,它贯穿了奶奶那一代人的生活,也将永远存在于这代人的记忆之中。我们也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在祖国前进的时代发展道路上作出最大的贡献。
老物件的故事作文600字(六)
家中陈列柜中那抹淡黄是个独特的存在,这是一把淡黄的近似圆形的蒲扇,它像临近十五的月亮,不知是谁将斑斑点点的黄染上了她纯白外衣。细看,那淡黄是褶皱的,像翻卷的书轴一卷连着一卷。中间有根木柄。
这抹淡黄为风格简约的家中添上一些古朴的色彩。每当看到它,总会勾起儿时的记忆。
童年,我与外婆一起生活。傍晚,人们渐渐从劳累的一天中解脱出来,大家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纳凉,人人手中拿着一把蒲扇,不紧不慢的摇着,摇出了微风,摇出了欢笑。而我,总是贪玩好动的,呼朋引伴,和几个伙伴一起奔着,跑着,闹着,笑着。
外婆瞧见满头大汗的我,一把捉住,用蒲扇拍拍我的背,怒斥道:“女孩子能不能安静点,瞧瞧,刚洗完澡,现在衣服都湿透了,不知道的还以为从河里捞上来的呢。”说完,便拉我坐下,乐呵呵地给我扇起风来。
夜深时,我使出浑身的劲儿拽着外婆来到凉席床上,缠着外婆给我讲睡前小故事。外婆总认为自然风,比空调风好的多,便顺手拿起蒲扇,一边讲着故事,一边摇着,外婆的手上纵横交错的皱纹也有规律的一起一褶,直到我睡着了,风速才渐渐减小。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少有人选择用蒲扇驱热了,但我们家却依然保存着这样一个“古物”,它就像外婆,奉献着自己,成长着我。现在我虽不与外婆一同生活了,但每当看到这蒲扇,所有的记忆便汇聚到一个地方,那是从前的地方。
从前的人,从前的事,从前的碧空蓝天,从前的一切痕迹,以为是风吹云散,却不料都保存在从前那个地方,只要轻轻推开那扇门,一切都还在。
老物件的故事作文600字(七)
家里的橱柜旁有一杆老称。这老称已经生锈数年,一端的称砣也已经被压变了形,小钩子上的小黑点就是虫子的杰作。这可能是家里年代最久远的老物件了。
这杆称是原来是我太祖母卖菜用的。小的时候奶奶经常给我讲太祖母的故事。渐渐的太祖母与这杆称的影像在我脑海中立体了起来。她矮矮的瘦瘦的,微微的有点驼背,显得人更矮小了。每天早晨她手拿一把秤杆,肩挑一担满满的菜,走进晨雾之中。夕阳西下,她挑着空箩筐走出了暮色之中。暮色和晨雾,它们清楚的感受着太祖母满脸的沧桑。
我太祖爷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养活一大家子,结果拖垮了身体,失去了劳动力。所有的家庭开支都只能靠太祖母卖菜维持。并且时不时还要给太祖爷买药维持身体。有一天太祖母去卖菜的时候被石头绊了一跤,崴了脚,一走就钻心的疼。但这天是给太祖爷买药的日子,太祖母忍着脚疼卖完了菜,一瘸一拐的去给太祖爷买了药却舍不得给自己买点跌打药。这天天公不作美,回家路上还下起了大雨,太祖母一边忍着脚疼一边淋雨慢慢走回家。结果第二天不幸得了感冒。即使感冒生病了,太祖母也不敢休息,她说她不去卖菜大家都没有饭吃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太祖母靠着这杆秤卖菜养大了奶奶他们这一辈。
现在这杆称是奶奶心头宝,每次她想念太祖母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看看,回忆回忆。虽然这杆秤已经很老旧了,但我总觉得它闪闪发光。好似太祖母用她坚忍不拔的精神鼓舞着我,遇事不要轻易退缩,坚持到底一定会有回报的。这杆秤是太祖母留给我的“照明灯”!
老物件的故事作文600字(八)
小时候,我常常为奶奶编织的毛衣感到欣喜,那些毛衣多为亮色调。红、蓝、黄、白,五彩缤纷。在幼时的我眼中,甚是好看。长大一些后,我才得知这些毛衣都出自奶奶的手,是那件老物件的功劳。
那件老物件儿是奶奶织毛衣用的绊线针。绊线针是筷子一般长短的针,也同筷子差不多粗细。只不过针的一端是圆锥尖一般的尖利,另一端则是以一个上宽下窄的圆柱为头,针由一般的银白色金属所致,质地极轻,以便于针织。如若两针相撞,声音会是刀剑相撞般的“铛铛”两声。绊线针从来都是成对出现,织一件毛衣往往要用到五——七根绊线针来为毛衣定型,缝线。当然绊线针不是一次性用的,印象中,奶奶家中也就八九根针,织毛衣,足矣!
老物件——奶奶的绊线针,在幼时的我看来就像一个魔法机器。一经奶奶的操控,这架魔法机器,就能将数卷毛线团变成一件厚实的毛衣。当时的我总会在心里想:这真是神奇啊!
奶奶织毛衣的手法在我看来真是炉火纯青。织毛衣几十年了,从未见过奶奶织的毛衣被曝有“质量问题”,用绊针线几十年了,也从未听过奶奶与绊线针“互相伤害”的事例。奶奶总是无偿将她织的毛衣送给家里,其他人,并冠以“无聊时的爱好”“拙作”之名。可是奶奶的毛衣总是最实用,保暖又舒适的。长大后我才认识到,奶奶织的毛衣中不仅有毛线,更有奶奶对后辈的爱护呀!绊线针是奶奶的画笔,毛衣是奶奶的画卷,奶奶在其中注入的是满腔的亲情!奶奶给予我的毛衣,不仅给了我体感的温暖,更有心灵的温暖!
逝者如斯,斗转星移,奶奶老了,我长大了。绊线针身上也渐渐起一星星点点的锈,成了记忆中的老物件。时光流失,岁月无情,变的是你我外在的模样,不变的是奶奶、绊线针和我之间绵长悠远的亲情。
老物件的故事作文600字(九)
老物件总是能给人带来很多回忆,看到它们,我总是会想起很多老几辈的时光。
你瞧,在我家房间的一角,摆放着一台“古老”的机器。远远看去,它就像一张书桌。宽宽的桌面上有个像起重机吊臂一样铁家伙,铁家伙的右后方,还有一个支架,架着两圆盘,圆盘上托着线圈。桌面的下方,悬挂着一个圆柱形的电机,右手边还有两个电源开关。桌子的最下面有一块脚踏板,在我看来,这个家伙笨重,陈旧,造型也不好看。可是,我奶奶一直把它当做一个宝贝呢,那就是我家的老物件——缝纫机。
说起这个宝贝来,还是我好奇问奶奶关于这台缝纫机的事呢。听奶奶讲,这台缝纫机是她结婚时的陪嫁物,它陪伴奶奶的年龄比我爸爸的年龄还长呢。以前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台,那是70年代结婚的三大件之一。因为以前的人家庭条件不太好,衣服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有破损,基本上就由缝纫机来负责修补,所以在以前,缝纫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贵重品”。以前奶奶供养我爸爸上学的时候很晚才下班,所以每次爸爸的书包或者衣服破了,奶奶都要耗到深夜为爸爸修补好。那一针一线,不仅仅是重新修补好衣服的缺口,也是包含奶奶对爸爸深切的爱吧。当现在再次听到它发出“吱呀吱呀”地响声,那是奶奶戴着老花镜在给我修补裤子上的破洞。有时奶奶还会用它给我做一些小沙包、小背包等,那也是奶奶对我的深深的爱吧!
这个老机器,就这样一直跟着奶奶,无论哪次搬家,奶奶都舍不得丢掉它。它代表着老一辈勤劳节俭的象征,以及双手创造出来的“果实”。它对于我奶奶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老物件,还是一个“老伙伴”。指点老师:茹老师
老物件的故事作文600字(十)
我们家有一个老物件,是一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红灯牌收音机。
这只收音机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块头”。光看上去就像只大箱子。它有三十厘米高,半米长,边上有一圈木外壳。前面是一只音响,镶着闪闪发光的“红灯”。音响下面装着几个旋钮,用来调频。原来那时的收音机这么大!
这只“大哥大”收音机是这么来的?奶奶说,它是1977年,爷爷奶奶刚结婚时凭票换的。当时爷爷的朋友给他一张收音机票。那时候买东西大多用票换,不能直接用钱买,于是爷爷换来了它。他们搬过几次家,都没扔掉这只收音机。它已经非常老了,刚拿出来时,奶奶足足用抹布抹了两遍才擦干净。她还告诉我,这只收音机破了就修,修了还破,折腾了几十回,还是舍不得扔掉!它从爷爷手里传到爸爸手里,又传到我手里,已经有四十多岁了!
我很纳闷,这么笨重的东西有什么好留的?爷爷告诉我,那时候没有电视,只能通过电台广播了解新闻,这样的收音机还不是家家都有,价格十分昂贵,要用120多元,大概是现在的几千元多了!别看它笨重,现在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视,买了手机,这样的东西已经难得一见了!我想起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哥大”电话机,当时每个人都抓着一块“砖头”打电话,那块砖头就是我们说的“大哥大”了!这多不方便啊!
我想,这只收音机见证了中国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收音机没了,变成了电视;“大哥大”不见了,变成了智能手机;马路上来往的自行车成了历史,变成了豪华汽车;冒出一团团黑烟的蒸汽机车也没了,变成了呼啸而过的“复兴号”……它,便是几十年来巨变最好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