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分享三篇以“耳畔总响起那句话作文900字”为题的范文,每篇的写作风格都各有不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灵感。
篇一:《耳畔总响起那句话作文900字》
记忆如潮水,一波一波地涌来,裹挟着无数的片段,或清晰,或模糊。但其中,总有一句话,如一颗顽固的沙砾,深深地嵌在我的心头,久久挥之不去,那便是外婆临终前对我说的:“孩子,要善良,要勇敢。”
外婆是山里人,一生朴实勤劳。她有着一双粗糙却温暖的手,总是忙碌着,为家人缝补衣裳,为我们做着香喷喷的饭菜。她不识几个字,却能用她那饱经风霜的脸庞,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教导着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从小就和她生活在一起,她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为我遮风挡雨,带给我无尽的温暖和爱。
我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凛冽的北风呼啸着,肆虐地拍打着窗户。外婆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脸色苍白如纸。我害怕极了,紧紧地抱着她,哭着喊着叫医生。医生来了,做了检查,告诉我们外婆得了重病,情况不容乐观。那一刻,我的世界仿佛坍塌了,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外婆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她的手冰凉,却充满了力量。她费力地张开嘴,断断续续地说:“孩子…要…善良…要…勇敢…” 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她心底深处挤出来的一样,每一个字都沉甸甸的,压在我的心头。她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那句反复回响在我耳畔的话语:“要善良,要勇敢。”
外婆走了以后,我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她生前常坐的椅子上,回想着和她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她的话,像一颗种子,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不断地生根发芽。
“善良”二字,教会我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乐于助人。我开始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捡起路边被风吹落的树叶,还是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难题,我都尽力去做。我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勇敢”二字,则激励我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学习上遇到难题,我不会轻易放弃,我会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解决问题为止。生活中遇到挫折,我不会灰心丧气,我会勇敢地面对,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我知道,只有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才能不断地成长进步。
外婆的音容笑貌虽然已逝去,但她留给我的那句话,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我会永远记住她的教诲,做一个善良勇敢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社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会用我的一生,去诠释这句充满爱意和智慧的话语。
篇二:《耳畔总响起那句话作文900字》
“别怕,孩子,你行!”这句话,像一根坚韧的绳索,紧紧地牵引着我,伴随我度过无数个迷茫和艰难的时刻。它是父亲的声音,一个朴实而充满力量的声音,在我的耳畔回荡,挥之不去。
我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工人,他沉默寡言,不善表达,但他用他那无声的行动和偶尔迸发出的几句话,诠释着父爱的深沉。我从小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做什么事情都缺乏自信。记得小学时,学校要举行演讲比赛,我虽然很渴望参加,却害怕站在台上,面对那么多人的目光。我忐忑不安,多次想要放弃。
父亲看出了我的犹豫和胆怯,他并没有强迫我,而是耐心地开导我。他告诉我,人活着就要勇敢地去尝试,去挑战自己,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要勇敢地站出来。他用他粗糙的手掌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鼓励我说:“别怕,孩子,你行!”
这句话,给了我莫大的勇气。我深吸一口气,走上了演讲台。虽然我的声音有些颤抖,语速也有些快,但我尽量做到不怯场,努力地把演讲稿念完。演讲结束后,我紧张地等待着评委的打分。结果,我获得了三等奖。虽然不是最好的成绩,但我为自己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感到骄傲。
此后,这句话便成为了我前进的动力。在学习上,我遇到难题时,我会想起父亲的话,鼓起勇气去克服,去解决。在生活中,我遇到挫折时,我也会想起父亲的话,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勇敢地面对,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高中时,我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学习的紧张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我常常感到疲惫不堪,甚至想过放弃。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又想起了父亲的话:“别怕,孩子,你行!”
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认真地复习每一门功课,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我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是深夜里,我也伏案苦读。我深信,只要我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高考结束之后,我收到了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激动地热泪盈眶,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成功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父亲那句充满力量的鼓励:“别怕,孩子,你行!”
这句简简单单的话,却蕴含着父亲对我深深的爱和期望。它一直伴随着我,激励我不断前进,让我变得更加勇敢,更加自信。我会永远记住这句话,把它当成我人生路上的指明灯,照亮我前进的方向。
篇三:《耳畔总响起那句话作文900字》
“你应该更优秀!”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却像一把双刃剑,在我的生命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它既是鞭策我前进的动力,也是让我备感压力与焦虑的源头。
这句话,并非出自父母的严厉责备,而是源于我内心深处对自身的苛求。从记事起,我就对一切都抱有极高的标准,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都力求完美,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瑕疵。这源于我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性格,我从小生活在一个重视教育和成就的家庭,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这让我从小就习惯了竞争,习惯了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我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典型的“好学生”。老师和同学们都夸奖我聪明、努力,这让我更加坚信自己应该更优秀。然而,这种追求完美的性格,也让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每一次考试,我都会全力以赴,即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也会不断地反思,寻找不足之处,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
我总是把自己与别人比较,总是担心自己落后于别人。即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也会焦虑不安,害怕别人超过我。这种焦虑,让我寝食难安,也让我失去了很多快乐。
我曾经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误而痛哭流涕,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辜负了老师的期望,辜负了所有人的期望。我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任何人交流,内心充满了迷茫和痛苦。
后来,我渐渐意识到,这种追求完美的性格,是一种不健康的偏执。我开始学习放下对自己的苛求,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意识到,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和失败。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地改进自己,而不是被失败打倒。
我开始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也开始包容自己的缺点。我明白,人生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追求完美,更在于享受过程,体验生活中的美好。我开始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结识一些新的朋友,尝试一些新的事物,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你应该更优秀!”这句话依然回响在我的耳畔,但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压力,而是一种激励。我会用它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但我会以一种更加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不会再被它压垮。我会努力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但这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活出更加精彩的自己。 我会用我的行动,去诠释这句话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