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作文
早在年前央视就有预告正月初一那天会播出《典籍里的中国》,那时候虽然想看,但也没有太过重视,所以初一那天我并没有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但初四晚上我用手机看了一遍之后,又重头到底看了一编,今天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再次看了一遍,每一遍都让我感觉震撼,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节目的第一期讲的是《尚书》,《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孔子白头整理。节目中钱老借孔子之口说读《书》的好处有三句话: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王嘉宁说:“打开这本书,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
节目中有一个核心人物——伏生。
《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中记载: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伏生生于战国,经秦朝,故于汉朝,一生与《书》有着解不开的结。伏生少小就学习《书》。在秦朝“焚书坑儒”时,他冒着杀头的罪名把《书》藏在了家中石壁中。在秦朝末年,兵乱大起,项羽火烧咸阳,伏生一家携书逃亡。在逃亡的路上天降大雪,伏生的妻子重病,女儿也几乎冻死,要烧书简取暖的时候,伏生的妻子却阻止了,因为这些书早在之前是伏生的儿子以命相搏才保下的。天下初定,伏生回到家破壁取书的时候发现《书》已经损坏,经整理才得28篇,这也是为什么《典籍里的中国》中说28篇的原因。后来又得一篇,共29篇。伏生晚年在齐鲁一代传授《书》,后来汉文帝想要召伏生进朝授书,但那时候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不堪舟车劳顿,所以汉文帝派太常使掌故晁错到章丘向伏生学习、取经。至此《书》留存皇家,传于天下,为今文《尚书》。
剧中的感人之处很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伏生的眼睛。从他的眼睛中我看到了很多东西,愧对妻儿、《书》有损坏时的悲伤;听到古文《尚书》失传时的紧张和焦急;还有历经劫难后在眼中留下的历史沧桑和智慧……但他眼中最多的是希望!当听到陛下有诏时,伏生眼睛突然就亮了,那是希望的光,所以伏生说:“皇帝陛下知道《书》的好处,百姓的好日子有望了!”在晁错学完《书》而离开时,伏生的眼中充满了希冀。他说:“而今将《书》还于天下,我已无憾矣!”我想那时候他一定是在期盼晁错能使《书》传于天下吧!在从现代离开,回身望时伏生眼中饱含泪水,那时他一定看到了希望,心中一定是欣慰的,不然也不会说:“《书》有了你们的传承,我放心了!”……如此种种,都是那位老人对传承的执着啊!
在伏生之后,西汉孔安国竭尽全力推广古文《尚书》,但西晋“永嘉之乱”后全部失传,后来东晋梅赜结合今文《尚书》及其它古籍编撰了伪古文《尚书》流传于世。
不管是伏生还是孔安国、梅赜,或是后来唐人青石刻经,都为《尚书》的流传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华夏智慧的传承人。这也让我想起了司马迁身残写《史记》,谈迁两度写《国榷》,李清照孤苦护金石文物……他们所做之努力,令人敬仰,使人铭记于心!
剧中说了《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大禹用了十三年时间,历经磨难,走遍了华夏各地,用足迹丈量土地,从而把华夏划为九州。后世人也把中国的疆域称为——禹迹。
从茫茫禹迹到伏生护书再到今人传诵,这是智慧的传承、文化的传承、血脉的传承!剧中伏生问撒贝宁:“华夏何为一体?”撒贝宁答:“自古就是一体!”怎能不令人感动?
剧中提到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曾经读到王道士把书卖给英国人斯坦因时,我以那些典藏经书的口吻说过一段话:
我,已沉睡了无数个日月,在今天,睁开了惺忪睡眼。然而,曾经的日月,没有照亮此刻的天,我茫然四望,何去又何从?纷飞的战火,暴露于外的贪婪,风雨飘摇碎骨粉身,有谁知道,那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千万里的奔波,远走他乡的辛劳,有谁在意,我将来秋水望穿的凄凉。或许,有人知道,就像我知道一样,可是,那,又能如何?我不再挣扎,空洞的眼睛,穿过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我看到了犹豫,看到了不舍,看到了痛苦,还有茫然无措。我惨然一笑,坐着不知去往何方的车队,遥望泣血的残阳……
且不说王道士为保护那些藏经时做的种种努力,也不说他把藏经卖给斯坦因的正确与否,只说那些典籍文物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实在令人痛惜!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该去往何方?典籍中都有答案。现存的典籍弥足珍贵,是每个读书人都应该去重视,去阅读的。
作为读书人,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为华夏文化,华夏精神,华夏智慧的传承做些什么。我们做不到像伏生那样可歌可泣,但我们也可以出一些绵薄之力。为往圣继绝学,于后事传经典。或许我们对华夏文化也所知不多,但我们应尽我们所能把华夏精神传承给我们的学生。争开万千花,争结万千果!中华之未来,在孩子们的手中,也在我们的手中!
篇2、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作文
819班梁昊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句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简意为“战争,关乎国家的紧要之处,系及千万生民的存亡,不能不仔细探究。”孙武先是著成了《孙子兵法》这一被后世诵为“兵家圣典”的大作,后又为吴王阖闾献计近十载。最终,却也抱着无穷的失望远离战争,归隐山林。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此可见,包括战争的一切行为,大多都是为了最终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找到最正确便捷的道路,真正做到“善之善者也”。往后延伸,我们便可以知道要“慎战”,“重战”。慎战,即为量力而行。倘若《长津湖》中部队在行军遭阻时杀敌心切,又岂能安全地隐蔽起来?而重战,就是在必要时倾尽全力,不辞劳怨达到目标。
孙武,童年时祖父立功,被赐姓孙。后在少年时期,历经“四姓之乱”,叔父被构计陷害,因而立下传孙氏兵法之大计。逃往吴国著书期间,偶遇并救下伍子胥。伍子胥父兄本为楚国忠臣,却惨遭奸臣陷害,死无葬身之地。伍子胥报仇心切,逃往其对立国吴国,在与孙武结下刎颈之交后,互相别离。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番奔波之后,伍子胥助阖闾上位,得到重用。伍子胥不忘大恩,一日七次向阖闾举荐孙武,吴王熬不住劝,接见了孙武。
孙武是何许人也,其才干一下被阖闾看中。念吴国大业,阖闾积极向孙伍两人询问计策。两人齐道曰:“要想灭楚,先需强吴,而后肄楚,最后决战。”www.yuananren.com强吴,就是要做好充分的自我准备,提升自己的才干,从实质出发;而肄楚,就是要探清目标虚实,不打没有信心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便可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而最后的“决战”,往往是最关键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到了真正的最关键的时机,往往学会变通者才可取胜。
在孙武的建议下,阖闾下令广积粮仓,高筑城墙,此是为第一步。而后,派兵骚扰楚国边界,而又不动干戈。几年的准备下,楚国终于按捺不住了,派兵伐唐。此乃兵家之大忌,十三连胜国内象棋冠王有云:“子不在多,关键在于战术的得当,两翼空虚,便给了敌军可乘之机。”这一伐唐,给了吴国一个机会,便一举在柏举给了楚国当头一棒。眼看大捷在望,吴军却开始就地烧杀作乐。尽管孙武百般劝告,依然不被阖闾所听。孙武念想已经完成使命,自己也不再受用,干脆又退了山林,与伍子胥再次相别。
不久,夫差继位。昔日的大捷士气早已被打得消散,碰巧又受权臣蛊惑,赐死了伍子胥,可怜一代贤士,还是落得其父兄的下场。话说,没有了贤臣的辅佐,夫差很快被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国。唉,骄兵必败,武圣关二爷也正好是被吕蒙算计,败走麦城。我们之中,又何尝没有第二个夫差呢?
孙武听说此事,悲伤逆流成河。只叹“死人不可以复生,亡国不可以复存”。孙伍两人一世之交,还是不能在最后一刻相见。回想当初孙武为子胥熬的第一碗粥,我不禁思绪万千:我们,也会有几个至亲的朋友吧……
篇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作文
《典籍里的中国·尚书》在牛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八点在中央电视台一台播出,这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磅节目,可以说是近年来少见的好节目,一开始就被节目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涵深深的吸引住了!节目采用戏剧、影视、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既有演员生动形象的表演,又有专家严谨专业、深入浅出的解读,真正做到了“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使得深奥难懂的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精准地阐释,使观众受到深深地感染,心潮澎湃。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尚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综合性史书,古称《书》,也是儒家经典的五经之一。历来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也可以说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华文化体系的源头。它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该集以伏生向晁错传授《尚书》的历史故事为主线,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两千多年,与西汉的伏生交谈,形象传神地阐释了《尚书》的文化内涵。
例如,《禹贡》篇记载了大禹治水,吸取父亲堵塞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治水的方法取得成功的故事,“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画面演绎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大禹治水的场景,解释了华夏九州从何而来,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坚强不屈,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华夏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六千年而不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而这种精神却是只有不到三百年的“美丽贱”“日已洛”帝国所不能理解的,在当今强大的中国面前,仍然用炮舰来中国家门口炫耀,企图来震慑吓唬中国人民,岂不让人笑掉大牙吗?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周武王牧野誓师,以五万精兵一条心面对殷纣王七十万七十万条心的离散大军,一举胜之,深刻地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今日中国能够经过改革开放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国力强盛,让那些西方列强忌惮,让“美丽贱”帝国极力遏制,不就是“得民心”,“得到多助”的结果吗?所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电视画面以伏生自述的方式,叙说了徐生一家为保护《尚书》舍生忘死,失去亲人的艰难经历,他这种高尚的品格令人震撼垂泪,肃然起敬。后人曾这样评价他的功绩:“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意。”历代学者称其为“尚书再造”。
一部好的电视片,就应当有这种正能量,让中华文化的精髓植入现代年轻人的心灵,这才是现代传媒的应有之意。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的这部电视巨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示范。希望后面的内容越来越精彩。
篇4、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作文
本期节目以孔子弟子端木赐的视角讲述了孔子收徒讲学,周游列国,传承“仁”思想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演员演技高超,更令人感动的是孔子了不起的坚持,笑对人生的坦荡。
在整场戏剧中,令我最影响深刻的是孔子梦见已逝的颜回和仲由,他们拜而离去的那句“朝闻道,夕死可矣。”也令我感动至极,悲痛不已。颜回天资聪颖,仲由刚勇豪爽。于是孔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但两人却先他而去。但是相比两人离去时应该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吧,这更能体现出“闻道”的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目标,只有“闻”得大道真理,方能实现“天下大同”。
而这句名言也让我想起了一本曾经度过的书——刘慈欣的中短篇代表作之一《朝闻道》。《朝闻道》是一部蕴含着“闻道”精神的科幻小说,主要讲述了:在丁仪以及一众科学家驱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即将寻找宇宙的大一统模型时,宇宙的排险者出现了,他蒸发了爱因斯坦赤道,表示这样会使宇宙毁灭。然而,迫于知识密封准则,他没有说出宇宙的大一统模型。一种科学家不甘心就此放弃,他们为了追寻宇宙的奥秘,做出了一个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问题的答案。尽管各国领导人和科学家们的亲人极力劝阻,他们依旧义无反顾,在得到答案后化作强光离开了这个世界……
最终,丁仪的女儿躺在草地上,问她的母亲:“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母亲不能回答。她又问:“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母亲哑然无言。
宇宙浩瀚无垠,“上下四方为宇,往古来今成宙”,但我们总会去相信它是可解的。然而,人生比宇宙更加不可捉摸。
这是一个冷酷的故事。这部作品是作者对人生的终极思考,也是作者对生命与真理的终极思考,让人惊叹。
与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一样,科学家与孔子都追寻着真理,不过孔子追寻的是安邦治国平天下之道,而科学家们追寻的是宇宙的终极奥秘。然则大道至简,万本归一,这正是为了理想,为了目标终身奋斗,勇于献身的精神。这“牺牲自我以成全天下人”的精神,在千百年来激励着一群仁人志士,知识分子为国家兴亡,天下安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正是因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完美的诠释了“知”与“行”的关系,强调了“知行合一”啊。这期《典籍里的中国》,我受益良多。
每次观看《典籍里的中国》,我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感动和敬意。在浩瀚的宇宙中,在茫茫的人海里,在时光的洪流上,有多少个在芸芸众生中渺小却又不平凡的存在,他们靠着信仰和目标勇敢的,坚强的活着,给后世的我们留下不朽的传奇。
让理想的光芒照耀人世间,“朝闻道,夕死可矣”
篇5、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作文
李艳斌
大年初二晚上,无聊之余翻看手机网页时,看到头条上对倪大红老师饰演的伏生赞不绝口,虽不知伏生是何人,但看着网页上的图片,不觉便被吸引,认真阅读完才知道是央视新出的春节档大型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时兴起,便想看看演了什么,打开爱奇艺app搜索出来,点开看了几分钟,不觉就被节目开篇的精彩解说所吸引。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的古体字为:上边是“册”,下边是“几”即为几上放着书。这样的解说很明朗的说明了何为“典”,让人印象深刻!
开篇讲述了《尚书》传承至今的艰难不易,讲述了古代文人先贤们爱书、护书、传书的故事。《尚书》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节目通过古代读书人伏生与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古今对话,通过古代场景伏生护书、讲书的事迹,大禹治水患定九州、周武王牧野盟誓的演绎与现代图书馆孩子们背诵禹贡场景的相互切换,将护书讲书传书的故事有序的讲述出来,让人看懂故事的同时不免产生共情。同时也对曾经学习过得故事、看过的书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只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故事或者看过的只知其字不知其义的文字了。
以前只知大禹是有名的贤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通过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还知道了他划定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如节目中古时护书人伏生所问:华夏为何是一体?现代读书人撒贝宁所答:自古是一体。让人泪目,是啊,华夏自古是一体。
只知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不知商纣决战的牧野盟誓,通过演员们铿锵有力的宣誓,对那些简单的字句有了直观的认知,原来是这样的热血沸腾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以读典是多么重要啊,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读典、学典、还要传典。
记得小时候,都是妈妈边干活边教我学习诗歌。从简单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复杂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再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等等,通过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妈妈有意无意的言传身教,使我对这些诗歌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外,更对诗歌有了一种本能的喜欢,现在闲来无事时也会翻上一两篇。
我想小时候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应该是很重要的,所以现在偶尔会和家里的小侄子一起互相提醒着背背诗歌,以激发他对诗歌的喜欢。我想这也是对于经典的一种传输吧!
所以我们在学习经典的同时,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去传播,邀请他们中感兴趣的一起学习,从而有更多的人来读典、学典、传典,应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如节目中伏生随着现代读书人来到现代图书馆看着小孩子们在背诵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时泪目的那一幕,他应该是欣慰的吧,因为他及家人历经艰难保护的书,传承的书很好的流传了下来,并且为后人所学习。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在云端下载《书》来看了,人人都可以学书、传书了!
篇6、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作文
刘钇君
近日,观《典籍里的中国》,心生感慨,故作此篇,以怀先人。
这一期的典籍为《徐霞客游记》,主要讲述了徐霞客幼年、青年及其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经历。无数画面在时空中交错,以“传承”为主题,无数先辈前赴后继,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
画面伊始,徐霞客在云南患上脚疾,却铿锵而言:“我们要沿着先人的脚步,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画面一转,是中国地理学家们在冰川中探寻长江源头,有一个人冻肿了双脚,却坚定地说:“我们要在前人的足迹上更进一步,完成溯源。”这两句话让我无比震撼。画面来到徐霞客身患重病时,人们都劝他回家,他却拿出一把铁锨说:“何处不可埋吾骨耶?”他要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华夏山水,如何不令我感慨万千。
当现代读书人撒贝宁与徐霞客见面以后,镜头拉回到了徐霞客的幼年时代。徐家正盛传一个歌谣:“徐家布,赛丝绸,江阴城里人人求;徐家布薄又软,夏天透凉冬天暖。”徐霞客说:“我们家的布有长江那么长,”徐母却说:“我们家所有的布连起来都没有长江长。”徐霞客问母亲:“长江有多长?”徐母说了许多,也不知道长江到底有多长,只提到了长江的源头在岷山,徐霞客立誓:“我要去长江的源头看看。”好奇心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理想就此启航。
科举落第,徐父却借祖训教导徐霞客立志比功名更重要。是以,当徐霞客说要游历山水时,徐父欣然支持,还鼓励他:“圣贤的功业就是建于山水之间。”徐霞客将郦道元视为偶像,要“将功业建于山水之间。”
正当徐霞客踌躇满志,准备出发时,噩耗传来—一伙盗贼闯入徐家,将布匹一扫而空,还打伤了徐父。徐父又急又气,没多久就去世了。坚韧的徐母引导徐霞客走出悲痛,鼓励他去实现在父亲面前许下的承诺。
在母亲的鼓励下,徐霞客迈出家门,开启了第一次游历。
回到家的徐霞客,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母亲听,徐母惊叹非常。徐霞客隔空告诉撒贝宁:他的母亲最喜欢他的游记,每当他念给徐母听时,徐母都高兴得像个小孩子,就如自己也身临其境一样。
徐母八十大寿时,徐霞客的很多朋友前来祝贺,其中不乏文坛巨匠,他们都是徐霞客游记的粉丝。徐母很是为儿子有这样的成绩、结交了许多朋友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有一个场景最是让人为之动容。徐母去世后,徐霞客回忆起童年往事,徐母慈祥的形象又出现在他眼前,鼓励他继续远游。正当徐母要离开时,徐霞客忽地跪下了,徐母想要摸儿子脸庞,却摸不到,真挚母子情,让人潸然泪下。母亲的爱,是他一次一次远行的动力和源泉。
守孝三年后,带着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徐霞客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长也是最后一次旅程——“万里遐征”。这次征程,他在湘江江畔遭遇强盗,不仅财物被洗劫一空,书籍被销毁殆尽,他和仆人徐安也身受重伤。但是,徐霞客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依然坚定前行,终于登上了苍梧之山——九嶷山,他在山之巅隔空对母亲大声疾呼:“妈妈,你看见了吗,儿子做到了!”
撒贝宁是这样评价“朝碧海而暮苍梧”的:这是一种纵横于天地之间,不计朝暮、不计山海的理想与豪迈。而徐霞客则说:“这是母亲对我的期望,也是我毕生的志向。”
多年以后,徐霞客最终完成了他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心愿——溯源长江。垂暮的他最后几步是爬着走的,当他踉踉跄跄来到金沙江,站在江畔一块巨石上,慷慨激昂地呼喊:“母亲,请为我祝贺吧,我看见了长江的正源!”正如曹操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徐霞客虽已年逾知天命,但探寻长江之源头的初心时刻催其奋进。
天有不测风云,一直陪伴他的仆人徐安因思念家人,坚持要回家。他到底只是个凡夫俗子,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未曾领悟徐霞客的志向。从江阴一直到丽江,他与徐霞客风雨相伴、同甘共苦,无怨无悔,他尽到了自己的义务。所以,他弃徐霞客而去,我们并没有资格怨责他什么,哪怕此刻的徐霞客卧于病榻,不能行走。愿望近在咫尺而未能实现,愧疚深深地充斥着徐霞客的心。在梦中,他的父母赶来了,安慰他说:“我们以你为傲。”他们劝徐霞客回家:行万里脚下有根。这也正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落叶归根。情势所迫,徐霞客决定回家,当他离开云南时,乡亲们纷纷赶来送别,他们异口同声说道:“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踏遍青山绿水的目标和计划,敢于质疑并探寻真理的勇气,矢志不渝、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的恒心,热爱大自然的豪情,造就了徐霞客,也造就了《徐霞客游记》。
岁月变迁,一代代的科学家们在不断地探索、勘测祖国大好山河,尽管测绘的工具和手段日新月异,然而不变的是中国学者求实探索、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对祖国锦绣河山深深的热爱!
篇7、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作文
西汉,公元前104年,发生着中国历史的传奇事件,亦是这部享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典籍的开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由司马迁与其父亲撰写而成,经历了失父之痛,宫刑创伤,可谓于忍辱含垢中磨砺而成的一流通史。“《史记》,开纪传体先河,含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上承三皇五帝,下启太初元狩。”呕心沥血十四载,一脉相承千百代。
这是中国经典书籍之一,而《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央视组织的创新型综艺。在现代科技化高速信息爆发时代下,人们在忙碌繁杂的生活、工作中,很难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部好书、一部历史,一部知识,一部人生,一部故事,一部典籍;所以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若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时代目标,则必应深刻洞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内在核心关系,而做为国之未来的青少年们,更应从现在背负起强国梦,以史为鉴,稳中求进,博古通今,在人类文明的瑰宝精华之典籍中,充实自我,学习中进步,弘扬家国情怀的传统文化文明历史,畅享光耀璀璨内涵,做一个当代好少年,拥抱一个感性的外在美与理性的内在美相结合的国之大器。《典籍里的中国》,就是以此为背景,通过戏剧化表演让历史中的人物“活”起来,让历史中的文字“活”起来,以新颖形式传播好华夏文明传统文化优良历史经验,吸引社会各界有志青年或激发更多人自发喜爱阅读,喜爱典籍中的思想文化,喜爱学习知识内涵的趣味奇妙“穿越”对话故事舞台剧。
此档“影视榜样年度高品质”综艺,从二零二一年二月十二日每晚八点首播,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每期约九十五分钟,共计十一期大型文化节目,讲述了华夏五千年中各类典籍源起,流转的闪亮星宿,让我们成为一个个读书人,推开历史大门,与千古先贤隔空畅谈;与历史对话,让文字活起来!
开端,主讲人撒贝宁,将依次介绍每期典籍主要内容与特点,如:《史记》以人物为中心,通贯古今,记录了无数精彩鲜活的中国故事。镜头一转,映衬着其中的历史人物,服装配饰、人物表情特点、动作细节、装容排序……精细到极致的用心与解读,在声势浩大的背景音乐、图片、灯光下,分布三百六十度四方位的六个表演舞台,给观众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体验。用中国话,读中国书,演中国史,看中国梦——在那话中,是字正腔圆的基本功,是抑扬顿挫的澎湃肺腑佳音;在那书中,是千古流传的传统文化,是经典重要古代各类代表书籍;在那史中,是以史为鉴知兴衰,是以史正人明得失,是以史化风浊清扬;在那梦中,是伏生护书,是禾下乘凉,是一家之言,是提纲挈领……是华夏复兴的伟梦!
历程,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两大空间中,请知名实力派演员表绎,导演指挥,结合科技技术AR等,深度展现历史英雄、少年奋进、文学追求、心灵提防、文化发展、道德初心、远大征程、壮豪志向等系列精神品质与文化魅力。体会生命义理,历史长河,人生盛世,持续革命,故事危机,农业溯源,人文之缘,中华智慧,巧夺天工、大地探珍、品味典籍。
中国典籍,蕴含传统文明、历史价值、人生哲理;典籍中国,书海千万,文字深奥,中国历史;典籍,不仅是古典,更是经典,在这典籍里细细品味中国的历史与人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