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程新蕊
掩上书卷,细细回味那一封封深情的家书,感慨万千!在当时那个我们难以想象的年代,唯有家书,显得尤为珍贵。
爱随着风变牵挂,父子相隔千里,傅聪身在远方,那爱便成信纸与笔墨,越过千山万水,给儿子送去真诚教导,也给父亲带来心灵的慰藉。
这爱,不聒噪。这爱,无纷争。
究竟是哪一股力量推动着傅雷亲笔写下这万字家书呢?我想这大概是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吧。不错,如果没有父亲的苦心指点,对儿子的因材施教,那也不会造就如今令中国引以为傲的钢琴巨星了。
人生漫漫长路终有尽头,然而教育和艺术则无穷无尽。傅雷作为一名严谨的学者,对于傅聪的爱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他劝导儿子:“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非克服不可。”单纯的孩子啊,走在路上,父母就是引路人。父亲的话语透过字里行间,使远在海外的傅聪依旧能感受到家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
即使在自己身体衰竭时,也同样谆谆告诫给远在波兰、英国留学的儿子,让他去拜访一些音乐名家,参观博物馆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傅聪所欣赏的每一场音乐会,他都会大到钢琴家,小到一个音符进行详细地评论,就连演奏的一个手指的起落细节都不放过。傅雷不仅是一个好父亲,更是一个良师益友。在傅聪出国留学的十二年里,他亲手写下总计两百二十五封信件,平均每十八日就要写一封,频率如此之高。更令人敬佩的是,《傅雷家书》中精挑细选的一百三十二封信中,每一封都对傅聪的关怀无微不至,让人动容,这大概也是父爱的表达方式吧。
于我而言,傅雷这样严格施教,我总觉得有些残酷。可现实总没错:大器晚成,有待雕琢。在身边的幼稚时代是这样,在身处两地,形同隔世的情况下,也还是如此。无可厚非的,在这些书信中,我们不是看到傅雷为儿子呕心沥血留下的斑斑血痕吗?
这爱,不表露。这爱,太沉重。
1957到1958年间,那一次令人痛心的政治运动,傅雷曾被打上了右翼份子的旗号,被捕入狱。为了不影响到在国外研读的儿子,傅雷夫妇始终也没有告知傅聪半点实情。从这件事中,我看到了傅雷身上的隐忍和坚韧。假如当年他告诉了傅聪实情,担忧父亲安危的儿子定是会无法专心钻研学业,而不断分心,也不会造就今日巨大的成就了。
在最后一封信中,他说道:“生活中苦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的、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作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旧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这也大概是“绝笔”了,他是明了结局的,但依旧尽了最后教育的义务。以往的信件中是很少有落款的,此封的最后是“挚爱你们的爸爸妈妈”,甚至都没有亲眼见过自已万般牵挂的孙儿,随即便走上不归路:他们下了决心。
虽然已经再也见不到傅聪,但作为父亲,他的父亲,却从未消逝。父爱像钢铁受到火一样地锻炼,而更加显露出它的刚毅锐利。
这爱,未完续。这爱,来不及。
父爱的伟大,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那种直接的情感。分隔两地,可我的世界,因你而缤纷多彩。
篇2、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矛盾的一种生物。他们看似严厉,却又内心柔软。他们想让孩子展翅高飞,却又开始早早地牵挂。他们为孩子取得的成绩骄傲,却又有着数不尽的担心……
傅雷就是这样的一个父亲,也是全天下父亲的代表。
儿子生活的琐事,点点不愿错过
家中钢琴的摆放,光线的明亮阴暗,寄来的照片日期,信件里面的错别字……所有生活的小事琐事,傅雷都事无巨细地认真考虑,并给予儿子真诚的建议。
傅雷一封封地给儿子写信,心中充满了各种担心:功课是否用心,睡眠是否充足,老师是否负责,练习的曲子是否难懂,行程的安排是否太过紧凑……
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傅雷都有着无数的问题,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关爱之情。
尽管儿子像断了线的风筝飞远了,作为父亲,傅雷还是把一颗心紧紧绑在儿子身上,生怕错过儿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尽管儿子会忽视他的关心和建议,作为父亲,傅雷还是怀着最真诚的心写下苦心造诣的教子篇。
“以后要多注意,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随和。坚持真理原是一件艰巨的斗争,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还有是耐性。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儿子傅聪和人微小的争执,就让傅雷担心和思索,多次叮嘱儿子要态度谦恭,要虚怀若谷,要理直也不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这种宽和大度其实是我们父辈那一代人的为人处世方法,也是我们这个浮躁社会所稀缺的美好品德。
儿子奋斗的成败,他细心呵护
屈原之《离骚》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傅雷及我们的父辈,奋斗是他们时代的主题,更是他们的追求和信仰。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用执着的干劲托起明天的太阳,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成功的花儿。
成功的花儿很美,花开的风景很宜人,但即使花开似锦,我们的父辈依然在成功面前保持理智。
我国自www.yuananren.com古就倡导面对成功如履薄冰,要戒骄戒躁,而这正是傅雷对儿子的叮咛:“不为胜利冲昏头脑才是坚强的最好证据。”这也是父辈们一直告诫晚辈的,“越是成熟的麦穗,越懂得弯腰。”面对奋斗得来的成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成功是人人渴望的,父辈们当然希望孩子能够一声顺遂。然而成功的花儿再美,也有花开花败的时候,这也是人生的真是写照——有成功有失败,有高潮也有低落。
为了减轻孩子面对失败的痛苦,为了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父亲以谆谆教导之心,为孩子铸就坚强的铁衣铠甲。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傅雷把对儿子的关心和教导,用手中的笔,凝固到每一行的字里面。父亲的心思在字里行间显得格外细腻,也格外动人。
一句句叮咛,都是父辈的爱意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这是杜子美对儿子的叮咛,教育儿子要提升文学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放翁对儿子的叮咛,告诫亲身实践的重要性。
“通小垂九龄,但觅梨与粟。”这是陶渊亮对儿子的叮咛,提醒儿子要努力上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对儿子的叮咛,期盼儿子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话全是父亲对儿子的教导,也是整个父辈对晚辈的期许,包含了深沉真挚的父爱亲情。
爷爷把父爱传给父亲,父亲又把父爱传给儿子,儿子还要继续传承。深沉的父爱看似波澜不惊,却伟大感人。他们看似平淡的话语,却包含着历经沧桑的智慧和对晚辈的关心之情。
听听父亲的叮咛吧,把他们的话刻在脑中,把他们的爱记在心里,以梦为马,以爱为翅,策马奔腾,去奔向光明的未来,迎接美好的人生。
篇3、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翻开书本,傅雷先生的拳拳爱子爱国之心便能够清晰明朗的传达到读者心中。作为一名著名的翻译工作者,傅雷先生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治学严谨,在做人的品德方面也严于自律。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其子傅聪也追随其父脚步,在艺术之路上坚定不移的向前迈进,并最终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他的成功与傅雷先生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在我看来,虽然书信是最原始的沟通方式,但却保留着父子间最淳朴的亲情。读着读着,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羡慕之感。相隔万里的父子,书信成为他们最主要的了解彼此的方式。信中包含对儿子的关心慰藉,但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方向的指导。
母亲的书信中没有像父亲那样的刚强,而是处处都透露出一位母亲对一个孩子的无限疼爱。母亲朱梅馥是一位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她不仅具有东方文化素养,而且还经过西方的洗礼。在书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深深牵挂着远方的儿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与痛苦为儿子的感情问题提供指导,告诉他如何处理好感情与工作和生活的问题,尤其是对待妻子弥拉的问题上,要他明白孰轻孰重,处理好生活的琐事,不要因为事业而使家庭破碎。她的信充满了对孩子的无限关爱,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使他明白了母亲对他的爱有多深。
傅雷先生对于自己孩子的关心是多方面的,从艺术方面的培养,到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日常生活中所应当注意的待人接物的细节与礼仪,他全都事无巨细的对孩子进行教导与叮嘱。在艺术方面,他时刻不忘记提醒儿子,提醒他少走弯路。并积极的为儿子提供帮助,比如为其音乐练习提供指导建议,以及为儿子邮寄德沃夏克的乐谱。在为人处世方面,他时刻对自己的儿子灌输着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精髓,提醒自己的儿子要尊师重教,要爱护身边人,要与他人友善,要不断的学习与进步,要保持谦虚与好学的态度等等。严格的从幼时开始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也使得傅聪在演绎作品的时候也多了一份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韵味,也使得傅聪先生在通向艺术殿堂的大路上越走越远,并且逐渐摸索出而属于自己的风格。傅雷先生对于很多细节也非常在意,比如在弹奏与交友的方式都对儿子提出了详细的要求,甚至在儿子恋爱受挫的时候也会细心地给予建议和鼓励。
在读到这部书之前,我心中的傅雷先生是一位严厉而近乎不近人情的中国传统儒家教育中典型的“严父”形象。但在仔细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了傅雷先生慈爱而深情的一面。他多次在心中坦诚地写出自己对于儿子的思念与不舍,但同时也开明的表现出自己对于儿子留学海外进行深造的支持与理解。一个开明而深情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这185篇的家书,包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事业上、生活上的无限关怀,包含着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读了这本书,傅雷的许多人生哲理令我收获了许多。比如对待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他在书中写到“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豁达开朗的心胸就如大海包容一切。再比如他对名利的追求,他则抱着“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心理,看淡富贵名利,只愿追求艺术、生活乃至人生的真理。
常读此书,以傅雷先生的严格教育要求来约束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在无形中也能够使自己的道德标准变得更高,也能够使我们自己平心静气,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平静的对待生活。
篇4、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无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
“两地书,父子情”,我再次感受到这六个字的厚重。傅聪,只身国外留学,在没有方便通讯的年代里,国内的父母坚持用书信的方式,和儿子保持联系。书中录入了从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的一百多封信,每一封都是真情流露。
读这本书,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傅雷先生给儿子聊到的关于艺术的话题了。其中,有很多话是让我无比赞同,比如“适量的音乐会能刺激你的艺术,提高你的水平;过多的音乐会只能麻痹你的感觉,使你的表演缺少生气与新鲜感,从而损害你的艺术”。
当然,聊艺术话题,也正是因为傅聪从事钢琴演奏的事业,而傅雷先生在信中更多的是关于教导孩子的忠言:“没有认清一个人的时候,切忌随口吐露心腹。一则太不考虑和你说话的对象,二则太不考虑事情所牵扯的另外一个人”。
书中当然也少不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唠叨,比如说提醒他要有计划的花钱呀、要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啊,还有教他如何提高自己,如何“回忆所学”……总而言之,信里包含的是一个身为父亲,对漂泊在外国,远离故乡的骨肉的殷切嘱咐、关心以及不可能缺少的爱。
信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很久没有看到你的信,今日收到,看了又高兴又激动,又或是“五十多天没给你写信了,千言万语,无从下笔;老不写信又心神不安;真是矛盾百出”。父母渴望得到孩子的消息,也渴望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活,亦或是自己要带给孩子的告诫。这些话语,就是爱的最好体现!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两个词——传承与坚持。
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自己的责任与生活的经验。作为一个父亲,他必定会用某种方式,将这些全部传达给孩子。时间、空间,成为了父子的阻隔,但一眼阻挡不住。更是以一封封信,上百上千的文字,向孩子证明,这些阻隔都不会成为父亲对他传达爱与责任的拦路虎。我相信,傅聪一定也会传承下来,无论以哪种方式。
还有一种力量,贯穿着整本书,那就是坚持。无论事态如何,无论身体如何,都不是不写信的理由。虽然有些时候,也会有所推迟。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傅老先生用心诠释什么是父爱,用文字诠释父爱,并不是每个父亲都能如此表达父爱的,所以,真的有些羡慕傅聪。但是我想,傅雷先生说出了世上所有父亲想说却又埋藏在心里的那份真爱——传爱不言爱。
父爱就是一本书,值得你一辈子用心去读。而人生就像是在书中寻路、探索,有这样一位父亲,指引、护航,该是莫大的幸运!再读《傅雷家书》,收获颇丰!
篇5、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傅雷家书》是一篇呕心沥血的教子篇,那一封封家书,就像那促膝的谈心,在默默无言中不知不觉地拉近了我和父母距离,我聆听着,感受着,铭记着。
谁人没有父母,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傅雷家书》让我发现了另一种父母之爱、父子情深。它不是父母对儿女的谆谆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最平凡的关心、理解和沟通。傅雷敢于在家书中剖析自己,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把自身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像涓涓细流灌注在儿子成长的心田中。傅雷先生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做人要直面困难。
傅雷告诉儿子“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的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泪是培养心灵的琼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博大的同情心。”人生路上,困难、汗水和辛酸是在所难免的。面对这些挫折,我们只有“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抱着永不放弃的心理,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走向成功。这样的人生感悟,既是傅雷对儿子的告诫,也是天下所有父母对子女们的忠告!
做人要懂得善良。
傅雷告诉儿子“人应该为了善,为了荣誉,为了公理而善,而不是为了惧怕永恒的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善,应该是发自我们内心,奉献给社会的。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关爱别人,使别人因为自己的“善”而变得无比幸福,这才叫真善。
读《傅雷家书》,我感动于傅雷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子女的关爱。大到事业、人生和艺术,小到吃饭、穿衣和花钱,事无巨细,关怀备至。从家信的言谈语气中,我们看出傅雷是一位要求极其严格的人,甚至有些刻薄。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这样的爱子教子的精神怎么能不令人感动至深,钦佩至极。
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对子女满怀关爱,使儿女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其实我们的父亲也像傅雷一样的平凡而伟大: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他们的鬓角已经斑白;为子女的成长费尽心血,这就是伟大的父爱,这就是真正的父亲。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刻骨铭心:“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啊!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谦虚待人;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相信自己;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乐曲,只有这些高潮和低潮,我们才会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只有坦然面对它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应对,这样才能真正感受生活的乐趣,才能真正幸福。
读过这本书后,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导,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给了我巨大的感染启发。我觉得傅雷不仅在为他自己的儿子指路,他也成为了我心目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和父母沟通的道路。
篇6、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刘嘉怡
在人类历史亘古不变的孤寂黑暗中,父母所给予的亲情之爱始终明亮。而在我眼中,这份爱,这份光亮,却忽隐忽现,因为它,正在黯淡。
古往今来,孝,自始至终是人们所追求的理念。确实,父母用满是真挚的爱浇灌了我们,使得我们茁壮成长,我们也应报以同等的爱,此之谓,孝。
在被封建礼数捆绑的旧社会,一套套以“孝”为人之本的理论穷出不尽。如孟子所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又如袁采所言“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再或《弟子规》中有云“父母呼,应勿援;父母命,行勿懒。”……类似种种数不胜数,中国旧社会对孝开始趋于一种病态的追求。
时至今日,虽不如此,但部分“孝”又转变为另一种父母对子女迫切的期望。父母将自己夭折的理想嫁接在子女身上,美名其曰“为你好”,以孝之名,让子女成龙成凤。
例如《傅雷家书》中,傅雷规定幼时傅聪的吃穿住用行,他像一台精准无误又严谨苛刻的扫描仪,时时刻刻注视着傅聪的一举一动。即使傅聪长大成家了,他的目光也不曾停下,他转头望向了傅聪的家庭生活,开始着手傅聪与弥拉的生活管理。在他的眼里,傅聪的一切礼仪、艺术、修养、理与感都必须是一等一的。因为傅雷想要培育出一位真正的中国君子,一位德行出众的艺术家。
他们是一对典型的中国式父子,相处模式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家庭教育的缩影,正如书中有言“即使傅聪这样的天纵之才,也是在傅雷夫妇的唠叨说教中成长的,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责任,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传达的。”是的,傅雷是成功了,傅聪确实如他所愿,成为一代音乐大师,但并不意味着现在的中国家长,以这样所谓的爱和责任如火炮制,也会获得一个又一个“傅聪”。
我们的父母并不是“傅雷”,我们也不是“傅聪”。
我们的父母没有傅雷对艺术的高度敏感,没有傅雷在语言方面的如鱼得水,也没有他那一份对世界透彻的理解。他们仅仅只是些俗人,做些小本生意的买卖,没日没夜地为柴米油盐奔波着,他们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巴尔扎克、罗曼罗兰和肖邦,他们有的,仅是同傅雷一样对子女迫切的望子成龙之心。但他们能像傅雷一样懂得傅聪的艺术追求?能懂得子女那一张张考卷上的试题?
父母以局外人的身份,以孝之名,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指指点点,妄想我们“尽孝”,实现他们的理想,他们此时又何尝不是“傅雷”?
在这种强烈的爱与控制的高压下,子女的身心早已受到了多层打击,不成疯便成魔,而傅聪也仅仅只是那个时代大背景下,一个概率的巧合,谁又能彻底复制粘贴下来呢?这样的成功是不具任何借鉴意义的。
书中的一言一语,皆傅雷对傅聪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导和爱,他的爱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沉重的。
但相比之下,真正的亲情之爱更应该是柔软而又轻松,它应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应是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步履蹒跚,应是龙应台《目送》中自己的默默注视。它不掺杂任何的理想和追求,仅仅只是一份血脉之情的联系。
在纪伯伦的《孩子》中,他无意间一语道破了现如今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弊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们经你而生,但并非出自于你,他们虽然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又特别的存在,父母无法用道德亲情束缚他们的思想和成长,但是父母一举一动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
因而“言传身教”成了中国家长应做到的责任。傅雷做到了,所以有了傅聪。他用对自己近乎残忍的严格要求,树立了在傅聪面前高大伟岸的形象。他对德艺双馨的极致追求能让傅聪毫不迟疑地说出:“这是我的父亲,我要向他学习。”这才是“孝”。
唯有父母和子女共同成长,互相理解,才能成就真正的“孝”,使得亲情之爱永不湮灭,而并非一味地以孝之名,妄图替子女生活。
篇7、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夜,深了,月光落了一地,沉浸于《傅雷家书》之中,但我却总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父爱。
傅雷和天底下大多数父亲一样,也是严厉的,因为望子成龙。但他似乎又和大多数父亲截然不同,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父亲对于孩子的爱总是委婉含蓄的,甚至不露声色。而傅雷则似乎摆脱了“中国传统式”父亲的束缚,他勇于表达对孩子的爱和思念,让身在异国的傅聪感到爱和温暖。
傅雷在信中不止一次地诉说对儿子傅雷的爱:“因为你有如此焕发的才华而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做一般的才华(离开骨肉关系),当做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拳拳之心,可见一斑,一个深爱孩子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想你想得太厉害了,简直每天晚上都会梦见你,梦中惊醒了……”在这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书中,傅雷先生从不掩饰自己真挚的情感。
这也让我开始明白,原来,爱就要勇敢地讲出来。
书中的每一封信,我都深切地感受到傅雷先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所以除了父亲这样的一个身份,傅雷还是儿子傅聪的人生导师,他在方方面面都给予了儿子傅聪帮助和指导。
当傅雷发现傅聪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之后,他立即开始培养儿子在古典音乐这一方面的兴趣。成后来,傅聪到异国求学,傅雷就通过家书与他交流音乐,给他邮寄各种经典著作,帮助傅聪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最终傅聪成一代音乐大师,在国际上被誉为“钢琴诗人”,我想他的成功绝对离不开傅雷先生的帮助与支持。
除了对儿子音乐事业的支持以外,在生活的各方面傅雷也不忘叮嘱:“孩子,你有两个习惯。一是到朋友家里爱脱掉大衣,不解围巾。你切记:大衣、围巾可以说是一体的……”
就连儿子的婚姻观、爱情观,傅雷也给予适当的指导。他不像中国传统式的父亲避而不谈,而是传授着自己过来人的理解: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即使在傅聪与弥拉订婚之后,傅雷也依然教育着傅聪,感染着傅聪:“只要你们真正相爱,互相容忍,互相宽恕,难免……”所有的点点滴滴都蔓延着傅雷对傅聪的爱。
这也让我明白,本来,爱就在细微之处。
傅雷不仅是傅聪的良师,还是他的益友。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父亲与子女之间似乎永远隔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父子关系只能是父子关系,不可能有其他关系。然而在《傅雷家书》里,我看到了一种新型的父子关系:父子之间还可以是朋友。什么是朋友?我觉得朋友之间除了志同道合,还需要沟通,还需要坦诚,更需要相互的尊重。
傅雷看到傅聪演唱会失败之时,他在信中写道:“得失成败置之度外,尽力、便好”,短短几字,写尽了安慰、劝勉与鼓励。他会在信中与傅聪聊生活,聊艺术,像极了“忘年交”。
“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生活中,中国的大多数父亲即使做错了事,但碍于颜面也是不会向子女道歉的。而傅雷不一样,敢于道歉,在信中他这样说道:“跟着你痛苦的童年,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艺术的壮年。”敢于在儿子面前直面自己的错误,平等和尊重在他们的父子关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也让我明白,父子间的平等之爱更深得人心。
如果说成功需要天赋,而傅聪的成功我觉得完全离不开他的父亲傅雷的指导和教诲。傅雷给天下所有的父亲展现了应该有的模样,傅雷勇于表达爱的同时,也树立了父亲中的榜样——亦师亦友。
别样的父爱,值得我们去回味,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篇8、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文静
”我都是为了你好,你必须听我的话。”相信诸如这类的话我们并不陌生,中国式教育在无数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但我们不妨深思,这样的教育观念能否顺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正确培养孩子呢?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通过书信的方式时刻鞭策远在他国的儿子——傅聪。信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沉的父爱,并向我们展现了成功培养人才的过程,以至于受到很多家长的推崇。
但我却不太认可这一教育方式。
傅雷的母亲对于孩子期望极高,自然对傅雷十分严厉。也许正因为儿时的磨难,傅雷教育孩子也是极为严苛的。而小时候的傅聪不爱练琴,稍有不慎就会挨骂甚至受到体罚,导致傅聪年少时产生叛逆心理,开始反抗父亲,父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尽管傅雷在书信中进行自我反思,但刻在骨子里的教育观念又如何能改变。傅聪在波兰留学时,大到学习生活,小到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婚姻,傅雷都一概干涉。换做是我们,大抵没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住这样的”爱”。
再来谈谈傅雷的小儿子傅敏,在文中提及的次数屈指可数却让我印象深刻。傅敏在音乐的熏陶下也曾梦想成为钢琴家,却被傅雷一口否认不是弹钢琴的料。他的音乐梦破碎后,只能听从父亲的安排当一名英语教师。或许是傅雷对于儿子的天分有着深刻认识,但折射出的却是中国式家长惯有的霸道——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剥夺了孩子太多的自由和选择权。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最大悲哀莫过于家长总认为他们是对的,总是以他们的想法来限制孩子。可是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像傅雷这样的精英式教育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内心想法,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却无法让孩子无忧无虑地生活,且更注重成功和利益。
我对此应该感到庆幸的是我的父母尊重我的选择和爱好,但他们也会严格要求我,对我寄予太大的期望。他们不善言辞,只会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我必须做得更好,长大了得出人头地。当我将自认为满意的成绩告诉父母时,没有意想中的夸赞,他们只是板着脸数落我,为什么别人能考得这么高而我不能考得更好。我的背被这些话压得一再向下弯,走出家门又仍是那个抬头挺胸的小姑娘。相比之下,我不知道我的妹妹是否算是更幸运的人。父母对她的成绩没有什么要求,只要能把自己照顾好就行。以至于我的妹妹倒像是刚出生的牛犊,无忧无虑却不知天高地厚。
由此可见,幸福童年式的教育虽然能让孩子过得快乐,但往往会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变得依赖他人。而中国式教育就是这两者的极端,要么太过严苛,要么过于放纵。无论如何,精英式教育和幸福童年式教育都是缺一不可的。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当时代不断发展,思想不断进步时,中国式教育也不能停滞不前。唯有顺应潮流,尊重和理解孩子,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栋梁之材。
篇9、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假期中,我阅读了一部由一封封信件组成的巨著——《傅雷家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眼前总会出现一个伏案写信的身影,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表现出对自己子女的浓浓爱意。
从一封封家书中可以看出,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更是一位细心、仁爱、严厉的家长。我认为,傅雷先生首先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其次才是知名的学者。在那一封封书信里,不仅有他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更有对其亲切的鼓励和严格的要求。他会时刻关注傅聪的钢琴学习情况,既有取得成绩的夸奖,也有存在问题的批评。正是父亲以书信的谆谆教诲,激励和鞭策傅聪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是啊,望子成龙是全天下父母的心声,总是表现在那声声叮咛。
圣人的父亲也是这样的。王阳明的父亲王华看到王阳明被嘉靖帝封为新建伯、光禄大夫、上柱国,兼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对王阳明说:“责任重大,务必谦虚谨慎。”后来,王阳明听从父亲的劝告,终究没有跳进朝臣的圈套,逃过劫难。
我们普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的父亲曾经在一次谈话中对我说过:“你这个年龄是一往无前的,但切记不要太过浮躁。偶尔回过头来看看过去,其实也是一种聪明的做法”。这个时候我正遇难关,为其无可奈何,只想硬着头皮用蛮力开道,但遍体鳞伤也不能成功。爸爸是在用这句话提醒我,要多看看过去克服过的困难,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然后一鼓作气通过难关。最终,在我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努力之后,成功冲破了瓶颈。
傅雷先生正是把对儿子的关心和教导,用手中的笔凝固到每一行文字中,父爱在这字里行间中显得格外的细腻,也格外动人。
一句句叮咛,都是父亲的爱意。“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这是诗圣杜子美对儿子的叮咛,教育儿子要提升文学素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诗人陆游告诉儿子实践的重要性;“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期盼,希望他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话全是父亲对儿子教导,也是父辈对晚辈的期许,包含了深沉而真挚的父爱。
父爱不如母爱般温柔,但同母爱一样伟大、无私、浓烈。如果说,母爱是一泓清澈的泉水,父爱则是深沉的磐石。于无言中坚定,执着的守望着,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傅雷家书》给我的触动远不止这些,我会永远记得这本书,记住那些父亲对儿子的教导,记住那样一个父亲。或许我做不到像傅聪那般成功,但一定会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做到最好。让父亲因为有一个努力、懂事、优秀的儿子而骄傲。
谢谢《傅雷家书》!是您让我看到那个伟大的父亲,更让我真正的理解了那如山的父爱。
篇10、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怀揣一份感动,心系一丝景仰,捧起《傅雷家书》,细细阅读,体会傅雷对儿子那真挚而深厚的爱意……
书中的傅雷,是理性的,但同时又是感性的。说他理性,是因为他始终将儿子的艺术和教育放在首位,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傅雷更多地采取了严格的管教,有时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也正因他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傅聪在音乐上展示出了惊人的天赋与实力,最后成为一个有名的钢琴家。但另一方面傅雷又是感性的。如书信中的一句话”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的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每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他的爱子之情。质朴的言语就将一个担忧、挂念儿子的父亲形象地刻画了出来,傅雷对儿子深沉浓厚的爱流露在字里行间。
傅雷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当儿子消沉时,他劝慰儿子勇敢面对,泰然处之;当儿子取得可成功,被鲜花和掌声簇拥时,他提醒儿子保持谦卑,并攀登更高的山峰。而贯穿这些书信的一个不变的主旋律是坚强。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都不能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平易近人、朴实自然的家书中饱含着傅雷望子成才的良苦用心和对儿子人生方向的引导和启示。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当今社会,许多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纵容溺爱孩子的家长。他们喜欢把一切事情都代替孩子做,最后把孩子变成了一个几乎没有自理能力的废人,结果耽误了他们的一生。所以傅雷对儿子的爱是一种更加伟大的爱,循循善诱地为儿子指引方向,启发他的思想,像朋友一样的与孩子交流,让儿子自己感悟出人生哲理,质朴而平淡的语言中蕴含对儿子的深深关切。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一句话——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无论在做人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并没有直接说要让儿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而是用镜子这个比喻表明自己对儿子的厚望。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爱子之情本就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始终将道德与艺术放在对儿子的疼爱之前。他对傅聪童年时期的严格管教,虽然不被常人认同,但这也是他对儿子的爱,一种傅雷式的深沉之爱,这样的爱同样是伟大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他们给予我的爱,却一定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少。他们虽然不能讲出那么多立身处世的大道理,但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传达着他们对我的爱与关切。我很欣赏傅雷曾对儿子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互相理解、互相学习,如同好朋友般的亲切和自然,是在我看来最好的亲子关系。我的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有时候我们也会产生矛盾,他们期望的和我实际做到的总是存在差距,所幸的是我父母总能及时调整心态,选择蹲下来,以做我好朋友的角色来跟我沟通,会站在我的角度我的立场来分析问题,使我能更容易地接受批评和建议。作为孩子的我们,应该包容父母的唠叨,理解他们的爱意,感恩他们的付出,用我们的努力让他们感到欣慰。
这些是我从《傅雷家书》中得到的感悟和启迪。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本书的话,那么请你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吧。相信我,它会使你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