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600字(通用2篇)

篇1、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600字

金泫羽

我心归处是敦煌。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600字(通用2篇)

这是本老骥伏枥的花甲老人毕生之语录。作者樊锦诗生性体质虚弱,腿脚险些残疾,却身残志坚。于北京,千里迢迢赴敦煌,为抖去莫高窟的尘土,发掘深埋于土下的灿烂文明,不惜献出56年的光阴,非但无怨无悔,反而在同北大新生的亲笔信中,留下了“我们要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豪言壮语,令人肃然起敬。

我心归处是敦煌。

这是册充满奇妙的“魔法书”。荒凉偏僻的戈壁大漠中居然延续着灿烂的人类文明;苦涩的咸水和贫瘠的土地居然可以长出甘甜无比的“李广杏”;大漠深处荒无人烟之地居然有这样一群“打不走的莫高窟人”?这些神奇的现象在敦煌的漫天尘土中熠熠生辉。这是历史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我心归处是敦煌。

这个暑假我满怀期待地揣着书,去参观敦煌莫高窟,看的真叫个眼花缭乱。壁画《伏羲女娲图》、《反弹琵琶》、《张骞出使西域图》幅幅恢宏雄伟,但定睛细看,才能发觉刀刻线条的优美、柔和,粗中有细,刚柔相济。佛像也是姿态万千:禅定佛端坐于椅上;菩萨像笔直地站着;涅槃佛呈卧姿,优美而慈祥?令人拍手叫绝。那这些珍贵的文物,是中华民族璀璨文明的承载者,而它们的创造者,正是历史长河中的那些心中充满信仰、在敦煌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汗与血的能工巧匠们!

在敦煌石窟前,我听到了敦煌文物如何流失国外,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是如何被重新保护起来的故事,心中肃然起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一代代的“莫高窟守护人”,不正是让敦煌文化得以重见天日、传承百世的伯乐吗?

我心归处是敦煌,莫高精神永流传。

篇2、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600字

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画,一尊尊形态各异的雕像,它们所描述的正是莫高窟。

此书的作者为顾春芳,由樊锦诗,这位陪伴莫高窟由衰落走向兴盛的“英雄”口述所著。讲述的自然是莫高窟在她一生中的“经历”。

最初,樊锦诗在接收了去敦煌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时,可以看出她的无畏;后来,敦煌的穷困程度令人震惊:当时的敦煌就是一个小镇,半个小时就能走完,城里头总共只有两个百货商店,还有一个糖盐局,大家住土房,喝盐水,“再看右面附有一张照片,简陋的土房,掉了皮的墙壁,露出了块块砖头,鳞次栉比地分布着,同时薄薄的窗户,让人看起来一吹就破,相比之下,我们好似“神仙“。

樊锦诗专注投身于考古事业,并没有安常处顺,在这山穷水尽的地方,埋头苦干,不久她www.yuananren.com的丈夫也被调来,与她同甘共苦,但她的孩子们都托付给了亲戚。如此之骨肉分离,让人怎不心如刀绞,正是为何?

因为他们心中怀着的是国家的重任,为国家而努力!看到这里,不禁使人泣涕而下,如此的心系家国情怀,也让我们反思自身,自己是不是应该具有这种精神,拥有了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品格,对我们的学习大有益处。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守护莫高窟的几代人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大无畏精神,他们扎根于这偏远大漠,保护、修补我国中华文明的瑰宝,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坚守,才使这千年莫高窟重绽光彩,扬名中外,成为了世界的文化遗产,世界的莫高窟!

学习莫高窟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所秉持的坚毅气质,弘扬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效力祖国。

(0)
元安作文小编元安作文小编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