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刘禹锡与《陋室铭》(推荐2篇)

篇1、我讲刘禹锡与《陋室铭》

李豫姝

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遗忘的往往是那些俗人,他们追求金钱和物质的富裕,而那些被世世代代所铭记的,都往往是那些高雅的人,他们从不追求物质上的富裕,世俗的喜好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累赘。

我讲刘禹锡与《陋室铭》(推荐2篇)

诗豪刘禹锡字孟梦德,他的文字吸取了以白居易为代表,力求语言平易、通俗易懂的特点,又汲取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复古的特点。他同柳宗元一样,都是追求精神自由的雅趣、高尚之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去任和州做地方官。在任和州地方官时的一间陋室里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

铭,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是指狭小的房子,简陋的房子,陋室和铭相生相合,妙不可言,而全篇更是亦古亦今,即显得庄重优雅,读起来又能通俗易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前两句运用了类比写法,把陋室比作不太高的山和不太深的水,把自己比作仙、龙,从侧面强调了住的房子、物质不重要,重要的是做的人和使用它们的人究竟是怎样的,凸显了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质。并且全用四字句,显得凝练、朴素。

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则引用了《尚书》中“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典故,身在陋室,但“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这句话重在说理,力求写成格言名句,体现出精神的自由可以战胜物质的羁绊的言论。

篇2、我讲刘禹锡与《陋室铭》

李豫姝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草色”是贫穷的象征,许多诗人都不想把它们写进自己的诗里,而刘禹锡却把它们用在这里,反倒使人感觉有一种清贫之美。并且,也从侧面描写出了自己所居住的环境的恶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是指博学的人,而“白丁”则是指不学无术,见风使舵的地方官。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地方官,虽然“我”房子简陋,但你们不配来,这是读书人精神上的高贵,不是世俗的权势可以改变的。这一句与上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结合起来,体现了刘禹锡对房子马马虎虎,对访客一点不将就,写出了他不怕贫苦、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品质。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素琴”“金经”自古以来,就象征着高尚、高雅,被世人所喜爱的乐曲,而对于刘禹锡来说,反而会扰乱自己的心境。这更是体现出了他认为的品德的高尚远远高于世俗的物质的观点。

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把自己比作孔子口中的君子,但又不能明说,于是便将众人皆知的典故隐去一半,既能体现出他高尚的品德,又能使自己的文章锦上添花。我们在平时写文章时也可以使用这种把典故隐去一半或巧妙化用的写法。

其陋室之陋是物质上的窘迫,陋室不陋,是人精神的自由,这主要还是取决于我们是看重物质的奢华,还是精神的高贵。在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缺少高贵、不失通脱的人。他们勇于担当,同困难坚决斗争,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榜样和精神支柱!

(0)
元安作文小编元安作文小编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