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精选20篇)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一)

我们黄家组的人,几乎年年都要回去过年。我们家也不例外,廿六便回去了。家乡的孩子们又野又闲,一阵脚步声,转身人就没影儿了。大人们忙着张罗各种年货,如礼品、红包、茶酒瓜子,应有尽有,一应俱全。老家的年,总是饱的。

大年三十那天,我在门口帮忙贴对联和门神,我搬着把梯子,在梯子上上下下,忙得不亦乐乎。我可认真了,浆糊不涂上几遍,是不会往上贴的。慢工出细活,对联经我手后,总是垂直的,真是苦了尉迟恭和秦叔宝这两位门神爷了。

接着,该贴灶神了。我们这儿不贴灶神爷的神像,传说他受到玉皇大帝的封赐,负责掌管各家各户的灶火,年末了他又会向玉皇大帝报告家家户户这一年来的情况。为了让他说好话,这儿的人们会放几块蜜糖,让他吃了后满嘴“蜜”言,也是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有一个好收成。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精选20篇)

我走进厨房,手中拿着用隶书写的红纸和浆糊,我把红纸翻了个面,用刷子在背面均匀地涂抹上浆糊,再将它小心翼翼地举过头顶,贴在了灶王爷的神像旁。我生怕它掉下来,反反复复压了好几遍,这才放心地拍拍手,看着隶书写的大字“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心中暗暗祈祷这位“王爷”能赐给我们吉祥。

到了下午稍晚些的时候,各家就准备要跨年了,为了庆祝这新的一年的到来,鞭炮声连成一片,就像那后半夜的鸡叫一般,一片声未尽一片声又尽,好一派如此的“大合唱”。沐浴更衣后,祛除了身上的晦气,我换上崭新的衣服跟着老爸走向了祠堂。

益将楼下黄氏宗祠是先祖文彰,在乾隆年间兴建,距今约310年左右。旁边有个村里的餐厅,村里摆酒席都会上这儿。越过中间的大广场,我们准备开始祭拜。每年,组里的大人们都要带着小孩来这儿拜拜,铭记黄家的列祖列宗,把烟火代代相传。我们跨过半膝高的石门槛,走进祠堂,绕过中间的天井,来到供桌和牌位面前,这儿早已有许多点燃的大红蜡烛和香了。爸爸从篮子里取出一大把香和几支蜡烛。三鞠躬后,我将红烛和香点燃。上面插三根香,以示“天时”,红烛同样;下面三柱香,以示“地利”;门口三柱香,以示“人和”。我也没忘记家门口,给灶神上了香和蜜糖。

愿香火代代相传,子孙绵延不断……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二)

有人说女儿出嫁相当于一次重生,不管这话对不对,总之出嫁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在全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要求,这次回老家,我就见到了不一样的出嫁习俗。

去年我和妈妈一同回了趟湖北老家。一天,我正和妈妈在外溜达的时候,妈妈突然神秘的凑到我旁边,说道:“还记得妈妈跟你说的何大婶家吗,她家今天有人出嫁,她家就在不远处,要不过去看看妈妈老家人是如何出嫁的?”我立刻来了兴趣,连忙应是。

我们往西北走了一段,远远便听到了哭声,我吓了一跳,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可随着离何婶家越走越近,哭声也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大,我就感到越来越奇怪了,一般我看到的出嫁不是欢声笑语、贺喜声声,就是依依不舍,顶多掉几滴眼泪就足够了,可从没有听到过哭声这么大的,而且看起来还是有意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我怀着满眼的疑问偏过头去看着妈妈,妈妈笑着看了我一眼,轻声说道:“你没来过几次湖北,对这里的出嫁风俗不了解也是正常,既然看到了不妨就查查看,了解了解这里的风俗也好让你更了解这里呀。”我心里本来就疑惑着,听了妈妈的话,立刻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好好查清楚。

晚上回到家中,妈妈告诉我这个习俗叫“哭嫁”,我于是赶紧上网查询了起来。原来这个习俗是原来的湖北土家族人延续下来的,土家姑娘在出嫁前要经过一番“哭娘”,这是每个姑娘早已练就的基本功。一般在临出嫁前三到七天就开始了,连续几个晚上新娘要在家门口“哭娘”,开始时是断断续续的哭,自由的哭,边哭边唱,除此之外,亲戚来看望时也要哭,谁来哭谁,感谢他们平时的教诲,要他们保重身体,不要忘了自己。每个亲人都要给红包以示安慰。总之哭嫁主要是表示感谢父母和长辈的养育之恩,表达自己对父母的不舍与面对新生活的不安。喜期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出嫁前,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照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哭唱的歌词既有一代代传下来的,也有“陪哭”的姐妹即兴创作的。

我这才明白,同时也大感意外,感谢父母养育和兄弟姐妹们的关怀居然还可以这么表示,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我自小生长在北京,对老家很多的风俗习惯都不太了解,所以看到许多事情都会感到非常的好奇。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三)

按照家乡一贯的风俗,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半就拉开帷幕了。

腊月半至腊月二十四左右,家家户户都忙里忙外地置办年货。

而最大的活动就属倒糕了。我们撸起袖子,洗净双手,将糯米粉用水搅拌均匀倒入有喜庆花纹和“吉利”字模并抹过“洋红”的米糕箱内,小心翼翼地移入蒸笼,至熟端出。

“哇——”我们异口同声地惊叹道,糕上含图兼字,撒上米焦糖后,甜气扑鼻,沁人心脾,嘴中立时生出一种甜甜腻腻的感觉,口水简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端详看糕,都迫不及待想尝一口了。

一口咬下去,糯糯的、绵绵的,配上一小碟糖汁,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此色味双美的食物,难道还不够解你的馋吗?

而且,这“不吃不打紧,一口干糕没”呀!

做米酒也是个分外有趣的风俗呢!

在锅中用烫水把一部分酒米煮浑,将另一部分浸在暖水中,用手碾出白嘟嘟的酒汁来,再把两部分合而为一,用白纱布蒙上,冷却之后捣碎,筛出半成品,入瓶、封口,关入地窖,数日之后取出享用即可。

年前,家家忙得不可开交,孩子们也顺带边忙边玩,无暇顾及出去享受。

二十四,家人们忙着“掸尘”。我们住的是大院,仅有一个罕见的灶台矗立在墙边,格外引人注目。这天定要掸去灶王爷平时记账的痕迹“吊吊灰”,让灶王爷去玉皇大帝那儿“告状”无凭无据,只能“上天言好事”。晚饭后便烧纸“送灶”。

忙碌总算告一段落了。接下来,便是大家企盼已久的新年了。

三十夜,我们一起赶去外公家吃团圆饭。桌上一道道佳肴十分美味。

之后便是众人皆知的“财源滚滚来”了,一个个厚墩墩的红包接踵而来。春晚在倒计时,无闻之中不知不觉大了一岁……

正月初一一大早起床不可以“胡言乱语”,首先要向家人贺年,再吃甜度大增的泡炒米,寓意幸福快乐。

旧时初一还有抱柴、挑水进门的习俗,寓意“财进门”“涨水”,但那已成为凝住的历史。

正月十八,用面条供奉菩萨,只是“小落灯”。二月初二才是“大落灯”。整个“年”才算过好了。

我们的祖先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民俗,无论贫富,年都过得有滋有味。灿烂的智慧、火热的心尽在眼前,应该倍加珍惜!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四)

家乡的习俗——包汤圆

作者:王莉瑞

明天就是除夕了,是该吃年夜饭了。所以在除夕前一天,我们便要准备了。

这除夕吃年夜饭必不可少的就是汤圆,所以我们准备包汤圆,在包汤圆之前,我给大家讲一讲年夜饭的小知识。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大年三十)的阖家聚餐。在外工作的人都会在除夕来临之前回老家和家人团聚。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对一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一顿晚餐。年夜饭是每年新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还讲究很多寓意。传统上年夜饭是在除夕祭祖后才食用。吃年夜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等等。

年夜饭的小知识介绍完了,下面就该给大家说一说包汤圆了。

开始准备了。我和妈妈先分工做大汤圆的芯子。妈妈先负责把芝麻炒熟,而我在一旁把花生、核桃仁、坚果放在菜板上剁碎,此时的我十分紧张,根本不敢把手放在菜板上,因为我怕把手剁到,于是就这样,我十分艰难地剁起了花生、核桃仁和坚果,虽然我此时艰难万分,但是我还是成功了。而另一边的妈妈也炒熟了芝麻,把大火转小火叫我把刚刚剁碎的一系列东西倒进去,于是又开始炒了。炒好之后我们戴上一次性手套把锅中的一大堆炒好的东西抓一小堆起来,搓成一个小圆,这便是汤圆芯子了。

搓完后,我们有把面粉倒在盆里,再倒点儿水,便和好了面,我抬起手揪了一小坨面疙瘩,把它压成一小片,之后把芯子放在面片的中央,用面片把芯子包起来,再搓成一个小圆,这,便是汤圆了。

大汤圆包好后我和妈妈剪下保鲜膜的几大快,把每个汤圆放进去,为了防止不粘住,我们把每个汤圆中间隔了4~5厘米左右,之后便放进了冰箱。

接下来就是用剩下的面就一小坨起来搓成小汤圆,但不用包芯子,可是面太多,所以晚上吃红糖汤圆。

先是把小汤圆煮熟,之后捞出倒掉水,把红糖丢进去溶掉,然后把煮熟的小汤圆倒进去炒一下,再加几滴水,之后装盘时再撒点芝麻,美味可口的红糖汤圆就完成了。

哈哈,包汤圆可真好玩啊,虽然刚刚包的时候面掉了一坨,但我没浪费,而是把他糊在了哥哥的脸上,然后……呜呜呜,好,今天到这里就结束了,再会!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五)

我的家乡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是我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淡无奇,但家乡有很多闪光点,其中传统习俗——除夕之夜的年夜饭就是最亮的点。

年夜饭的重头戏就是一一饺子,一般吃过午饭就开始忙乎了。要想吃饺子,首先得会包饺子,幸好父亲是包饺子能手,他早早把猪肉和大葱都准备好了,这是做馅子馅的主要材料。下面就开始操作了,爸爸先用切菜刀把肉切成小丁最后剁成碎末,也把葱切成碎末,把大肉、葱放到盆里,又放上盐、鸡精等调料,然后顺着一个方向使劲搅拌,馅料能黏在一起,最后再淋上香油,饺子馅基本上就好了。接着就是擀饺子皮了,这是奶奶最拿手的绝活,她把面粉和水装进和面袋子里,不一会儿饺子皮的面活好了,十分光洁的面团。再把它揉成长条,切成大小均匀的剂子,再用擀面杖左擀一下,右擀一下,一个圆圆的饺子皮,就做好了。包饺子的有父亲、母亲,看他们熟练地包着饺子,一个个饺子就象腆着肚子的绅士,我心痒痒的,也加入了包饺子的队伍中。刚开始我包的不好,不是饺子皮被撑破了,就是包的像个瘪瘪的小丑,但是我不灰心,熟能生巧呀,到了后面,我不仅包得很快,而且也包的像模像样,终于我们把饺子包好了。爸爸把饺子端到厨房里,我闲着没事干,就跑出去找小伙伴玩了。

我们正玩的起劲,突然一股香味从家里窜出来,那是大鱼大肉的味道,家里做好吃的啦,我的馋虫被勾引出来了,我赶紧跑回家问妈妈:“饭做好了没有啊?需要不需要我的帮忙?”父亲笑着说:“没有好,我们也不需要你的帮助。”然后顺手给我递了块红烧肉,真香!我从橱柜上一看,哇!红烧肉、香酥鸡、麻辣鱼……好吃的全都有。我见到了小伙伴,又好好的把自己刚才看到的吹嘘了一番,弄得大家哄堂大笑。

终于饭做好了,菜也好了,我们在桌子上铺上雪白的台布把饭菜端到桌子上,先请爷爷奶奶坐下,然后在每个人的面前倒了杯可口可乐。年夜饭正式开吃,我赶紧拿起筷子给奶奶夹块红烧肉,喂到嘴里,全家人都高兴得哈哈大笑。我们围坐在桌子边,说着吃着,其乐融融。

虽然我的家乡只是一个小县城,也许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但是它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俗,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美好。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六)

我的家乡在鲁汇镇,那是我从小生活的田园村落,每每在立冬前夕,孩子们就盼星星盼月亮地期盼甜甜的南瓜饼带给我们无尽的甜蜜。

立冬吃南瓜饼是不变的风俗习惯了。听外婆跟孩子们讲,南瓜不挑落脚地,当地的农民都爱种南瓜,只要一些土,一些水,南瓜就能接二连三地冒出来。成熟的南瓜外表橙黄,寓意着红火、美满和幸福。

这次立冬,我又回到了外婆家。外婆拣了最新鲜的南瓜和翠嫩的芦苇叶,芦苇叶是用来蒸南瓜饼的。在清凉的井水浸泡,芦苇叶显得那样地纯净明亮。外婆将蒸熟的南瓜细搅成浆,和入面粉,面粉渐渐变得变得金黄柔软。外婆反复揉搓,飘出阵阵南瓜的清香,我不禁兴奋雀跃。

外婆给我一个面剂,自己手中也揉一个。只见外婆先将面团搓成圆形,用大拇指在一处按出一个深深的小洞,沿着边缘两根手指快速旋转着捏平小洞的周边,像一只金灿灿的小碗。再看看我的,都摊成张饼了呢!外婆慈祥地笑了笑,说这是摊大饼呢!逗得我们大家都笑了。接下来就是放入馅料了,其实,南瓜饼有许多的馅料,芝麻的,豆沙的,甜枣的等等,唯独就是没有咸的馅,那是因为南瓜本身就是甜的,若是再用咸味相和,就会失了原来的美味了。所以,南瓜饼一般不用放多少糖就会清甜四溢。最后,轻压成形,南瓜饼就做好了。

入锅了,用芦苇叶作托盘的南瓜饼更显娇贵、耀眼。用大火蒸十分钟,就有一串串水蒸气争先恐后地冒上来,伴着缕缕青烟,股股香味飘进了我的鼻尖,阵阵饿意涌上心头,令人垂涎三尺。还没等到出锅,就已经引来了邻居家的孩子,围着锅台转啊转,都不愿离开。刚一出锅,一大锅亮晶晶的南瓜饼不一会儿便一扫而空。孩子们、大人们的嘴里粘满了甜蜜的豆沙馅,眼里都是甜蜜的笑。左邻右舍都吃到了软糯香甜的南瓜饼,农家的朴实和欢乐让每个人心中都光明无比。

外婆又蒸了一小锅南瓜饼,挨家挨户地分到那些外地租户的家中。

现在,南瓜饼不仅在每个鲁汇人心中印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就连外乡人也对这种习俗热爱不已。那一个个圆圆的南瓜饼不仅是人们生活美满的寓意,更是家乡每一个人生命中最深邃的灵魂,它将会伴随着我的一生,让我想起外婆的笑颜,邻里的和睦,家乡美好的童年岁月……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七)

伴随着除夕远去的步伐,便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元宵节。在我的家乡,吃汤圆、逛花灯是元宵节当天必不可少的节目,所以我印象中的元宵节是甜甜蜜蜜、五彩缤纷的。

这不,元宵节的前几天,妈妈便带着我到超市里挑选元宵。看着货架上摆放着的各种口味的元宵,竟不知如何选择了,踌躇片刻,那袋五颜六色的小汤圆便被我收入囊中。

在我的翘首期盼中,元宵节终于到来了。中午,奶奶准备了一桌子好菜,可是我却无暇顾及,就等着那一盘五彩斑斓的小汤圆上桌呢!夹起一颗放在嘴里,真是香、甜、鲜、滑、糯,五种口感俱全。一会儿功夫,那盘汤圆就“全军覆没”了。

吃过午饭,妈妈和爸爸商量要带我去唐山南湖观花灯,所以那个下午我是在期盼中度过的。夜幕降临,真正的高潮才刚刚开始。马路两边的树枝上悬挂的小灯笼全都亮了起来,街道上车水马龙,到处都是赏灯的人。我牵着爸爸妈妈的手也挤进了人群。人群熙熙攘攘,像流水线一样,缓缓向前挪动。要不是我们手牵手,恐怕早就被挤得各奔东西了。人群这么密集,只能踮着脚才能看到灯。走着走着,我们被嘈杂的人群挤到了另一边。不得不说,这边的视野真不错,一大片铃兰花灯尽收眼底,颜色各异,有红的、粉的、白的、蓝的、紫色的,交织在一起格外绚烂。在它们的中间还穿插着写有“春”字和“福”字的大彩灯,使得整个地方更加光亮。大约五分钟后,人群渐渐散开了。向前一望,前面是小吃街。迎面扑来的烧烤香味,让我忍不住停下了脚步。爸爸、妈妈带着我大快朵颐了一番,便又开始逛起了花灯。

过了这条街,人群不再拥挤,这个区域的花灯形态各异,有以十二生肖为形的灯,还有宝塔、拱门、轮船等造型的灯,赞叹之声不绝于耳。行了一公里左右,就来到了灯谜阵,相比之下,这里的人就更少了。只见有的人在盯着灯发呆,有的抓耳挠腮,还有的刷着手机,很有一番不猜出来不罢休的架势。

从这里沿坡路下去,逐渐地热闹起来。一群人在台上舞着狮子,许多人围着舞台大声喝彩,气势不亚于一场大型音乐会。赏灯结束,元宵节也就随之落下帷幕。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习惯,也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继续传承下去!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八)

张钰灏

在中国,农历除夕称为大年夜。这一天晚上,全家男女老少都围在餐桌前,一起吃年夜饭。零点钟声一过,便是春节了,一个千家万户喜庆团圆、辞旧迎新的大日子。

今年的春节我是在奶奶家过的。春节的前几天,妈妈就已经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这也是一种习俗“除旧”。我和爸爸则去置办年货。那街上十分热闹,到处都是“中国红”,红灯笼、红春联、红衣服——花花绿绿,到处都充满浓浓的“年味”!

三十一大早,我和爸爸便把那红艳艳的对联贴到了门上。“咦?”为什么“福”字要倒着贴?爸爸说那寓意着福到了。妈妈把给奶奶的过年礼物装好,我们就直奔奶奶家。到了奶奶家,一派喜气洋洋,好不热闹!姑姑和妈妈为晚上的年夜饭作准备,我们小孩子就负责吃着零食看电视,好惬意!

玩着玩着,一阵香气把我熏着了!我悄悄跑到厨房,想帮大家先“尝尝”,还没吃到美味,就被妈妈那娴熟的技艺吸引了。天啊,她们俩人哪里是在做饭,简直就是在表演绝活儿!只见妈妈将洗好的韭菜放在案板上,左手把住,右手飞快地切,长短均匀,富有节奏,然后倒进先摊好的金黄的鸡蛋里,一边搅拌一边调味儿;姑姑一只手将擀面杖来回快速地移动,另一只手将面皮不停地转动,一张张圆圆的皮很快就擀好了!不一会儿,一排排元宝一样的饺子就包成了!太好看、太神奇了!

终于,一大桌五颜六色,香气扑鼻的美味年夜饭摆齐了!有又鲜又亮的清蒸鲈鱼,这可是我姑姑的拿手菜;有又香又红的油焖大虾;还有入口即化的美味猪手——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猪手象征着捞钱。全家人有说有笑,伴着窗外隆隆的鞭炮声,欢天喜地。吃饺子的时候,我只顾着好吃,没成想上下牙之间有东西阻挡着!吐出来后,我高兴得快要跳起来!哇!我第一个饺子就吃到硬币了!这也是习俗之一,吃到硬币的人便象征着新一年财运旺旺的!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人们一声声的祝福,不绝于耳。我们都熬着夜跨年“守岁”,这也是家乡的重要习俗,表示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祈求家人们平安吉祥、万事顺遂。

我相信,提到过年,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各有感触。因为,这是我们华夏儿女千年来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也是我家乡的风俗——春节。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九)

一年中也就数春节最热闹吧,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热火朝天的忙碌着。大人们打理家中的卫生,小大人们也得帮着大人们干活,但不必像大人们那样累,娱乐的时间总该是有的,与同龄的孩子们聊聊天,或是忙一些自已的事。小孩子们当然是玩了,东跑西窜,或是再叫两三个一块疯去。一玩就是大半天,回家一般都很晚,自觉的孩子当然是早些回家,不用父母费心。那些不自觉的,自然是要吃饭时或是天色已晚被父母喊回家去,怕是走时也还会有些念念不舍的吧。若是父母不来,脸皮厚些,恐是要在别人家吃住了。

前头说了那么多序曲,接下来也该是重点了。

先从除夕夜说起吧,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家中必然是要打扫干净的,晚饭桌上还要多摆上几个碗筷。我问过妈妈为什么要多摆上几个呢?妈妈告诉我,这是寓意着未来家里多子多孙的。我从不信这些,认为只是用来烘托气氛罢了。在晚饭前,家中公柜上还要燃香,门外还要放爆竹,爆竹放完后既可吃年夜饭。

吃完饭后,就是包饺子了,按我们家乡的习俗,饺子中还要包上263硬币,多少都随意,只可放一个五角,若是在吃饺子时吃到五角的代表你今好运连连、财源滚滚。

于是,在盛饺子前,总会,用筷子弄破几个,看看里面有没有硬币。若有,就盛去。没有,就放那儿,谁爱要谁要去。

我本人并不喜欢守岁,所以吃完饭没一会儿就睡下了,那些守岁的就不停在放鞭炮,扰的人不能安宁。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吃完饺子后就要去祭祖,这祭祖只能男人去,女人们就要待在家接待要来的客人,这祭祖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小孩,都可以去。持有族谱的人家放炮,听到炮声后一个庄子的人都要去祭祖。人齐后再次放炮,然后就是烧纸,公柜上放着一个观音像,前面再摆着香。老辈人头发都掉了光的,手中拿着木鱼,隔一会敲一下,木鱼一响,同辈的人两两结伴跪下磕头,我第一次见到这个情形还以为是哪家要结婚呢。

祭完祖就是拜年,所有祭祖的人结伴而去,女人们就站在门口,手中拿着香烟,递给来的客人。说白了就是组团到别人家站一会,顺便拿两根烟罢了。

这就是我家乡过春节时的习俗,也没太多不同的吧。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十)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清明渐近,小草泛青。今天回外婆家做清明,耳畔又响起了“伢呀要给菩萨磕头,让菩萨保佑你平平安安,考个好大学”的声音。

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虽不像鲁迅笔下的看“社戏”那样精彩,但也很有趣。依稀记得小时候,每逢初一、十五外婆都会提前买好贡品,早早带我去庙里烧香,说是“请菩萨”。外婆一边向菩萨磕头一边嘴里念叨着“菩萨保佑,保佑我儿子女儿顺顺利利,孙子外孙女平平安安”!就是这样一句简简单单而又朴实的话,我听了整整三年。

这庙名叫仙姑庙,说起来还有不小的由头呢!听外婆说,大概是民国的时候,当地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待字闺中,喜欢礼佛,乐善好施,经常救济贫苦人。有一天,那一位小姐、在闺房内看书,坐着坐着便去了。家人便参照佛家习俗给她下葬了。当地人都说这位小姐平常积善行德,就坐化了,说是佛祖收下作徒弟去了。于是便将她供奉为菩萨,每逢初一、十五都有人祭拜她。起初只是一个小庙,四周都是土地,且临水而建。随着供奉的香客多,便翻修成庙宇,名为“仙姑庙”。

这座庙临水而建,四周又都是土地,也寓意着保护一方水土,保佑风调雨顺。在一代又一代的影响下,渐渐形成了农家人的习惯。每逢初一、十五或是什么的重要日子,去庙里上香请菩萨,祈求菩萨保佑家人健康平安。诸如“菩萨保佑,保佑我儿子在外顺顺利利”“请菩萨保佑我孙子考上好大学”。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封建迷信、鬼神之说,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农家人对家人的关心,他们将这种关心寄托在“菩萨”身上。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菩萨吗?但他们只是发自内心地期盼家人平安、顺利。在这封建迷信的背后,可能是老母亲对游子的担忧,是一位妈妈对孩子的思念,也可能是年迈的奶奶对孙子考取好大学的期盼。“菩萨”如今成了一个代名词,在它的背后是每个人对家人的感情寄托。

外婆总对“菩萨”说:“要保佑我孙子外孙女,考上个好大学哦,一家人平平安安。”从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中,我看到了外婆对我的殷切期盼,读出了外婆对一家子的爱。

每逢初一、十五,庙里挤满了香客。他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祈求家人平安,也渐渐成了我们这儿的一种风俗。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十一)

墨绿色的的衣裳,里面是满满的馅料,这就是家乡——上海的青团。一口咬下去,糯糯的外皮包裹着甜甜的豆沙馅,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我的家乡在上海,青团是每年清明节家中必备,无论男女老少,总是经不住它的诱惑。每次去接妈妈下班时,总看到对面的“杏花楼”热闹极了,都排到大马路上了,根本望不到头。

每次我静静地看着,那诱人的香味令我垂涎三尺,刚出炉的烧饼掺杂着青团那股艾草的清香,似乎有一股隐形的麻绳,把经过的路人不由自主地就拉了进去。每次进去,青团总是少不了,两个顶饱,小小的身躯,里面内容可不少哦,可谓是“皮薄馅大”。咬一口,咸蛋黄那诱人的香味,便弥漫在了孩子的欢笑声和妈妈慈爱的笑容里……

每次一到清明节回外婆家,一进门第一句话总是:“外婆,外公,我们一起包青团!”每次开始做之前,外公外婆总是带着我先去洗手,并顺带一起把工具也清洗干净,她每次做事最讲究的就是细节。直到今天,我脑海里还深深地记着外婆将面团上裹上一层面粉将它反复揉捏的样子,接着又用手指在中间搓出一个洞,将中间的洞逐渐放大,再挖一大勺甜甜的豆沙。每当这时候,我总是伸出我的手指,悄悄地去刮一口甜豆沙吃,每次都被外婆抓包,外婆敲敲我的小脑袋,笑着说道:“你啊,可真是个小馋鬼哦!”不过外婆总是一边教训着我,一边还在不停歇地做着青团,把豆沙放进去后,封口,再搓成一个小球,这样,一个青团就完成了。

当然,每次看着外婆娴熟的手法,我也要去凑凑热闹。我围着灶台跳,用一副可怜巴巴的眼神看着外婆,央求道:“外婆,你让我试试可以吗,我绝对不捣乱!”除了外公,外婆几乎从来不会让别人一起来做青团,她可怕坏了她的佳作了,不过她仍然会让我来帮忙。我只适合做一些简单的,剩下的外婆会把着我的手,一步一步耐心地教我。

每次做完,外婆总不会忘了给街坊邻里送一些过去。她的手艺,在小区里可是数一数二的,大家都喜欢吃,有的啊,甚至还要求续餐的呢!每次看外婆递出一盒又一盒的青团,我难免有些小心疼,外婆总会笑笑,对我说:“好东西啊,要大家一起分享,这样,才有味道。”

我爱家乡的青团,我爱家乡的生活,我爱家乡的风土人情。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十二)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的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南北东西跨度很大,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风俗,我最想给大家介绍家乡的庙会。

我的家乡是山西省长治市(晋东南地区),这里生活着80多万长治人(潞州区)。从每年的春季农历二月开始,市区附近的好多村子都有固定的日子过庙会,有些村子一年一次,有些村子一年2-3次,一年一次庙会的村子占绝大多数。

听奶奶说以前每个村子过会,都是在古老的戏台上请戏班来唱戏,有些游街小贩摆摊卖农耕工具、针头线脑什么的。如今经济发展迅速大部分地方都融入了城市,还成了城市的主要地段,庙会这一风俗也跟着经济发展有了很大变化。那些古老的戏台基本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由钢筋水泥混凝土铸就的高大建筑,这些地方就是戏台,现代的灯光效果,舞台设计给剧团增添了高大上的感觉,说到长治的剧种就数上党落子、上党梆子了。当然一些县区的鼓书、秧歌也不错。

往年这个时候有些村子就该“过会”了,我会跟着奶奶逛,平时宽敞的街道变得拥挤不堪,两边都是卖东西的。只潞城甩饼丸子汤就有七八家,各种各样的小吃是不计其数;卖衣服的,卖鞋子的,还有卖花,花盆的,那叫一个应有尽有啊。“手机贴膜十块一张,钢化膜!……”耳边响起了刺耳的喇叭声,每个摊位都有一个大喇叭。有的放着音乐,图喜庆;有的大喊大叫,招揽顾客;好不红火。

我跟着奶奶来到了戏台前。戏台上的大花脸嘴里“咿咿呀呀咿咿呀呀”也不知道唱些什么,反正我是一句也听不懂,在台下看戏的也都是些年龄很大的老年人,我们溜了一圈就出来了。刚出戏台的那条街有很多的儿童游乐设施,蹦蹦床,摇摇车,充气蹦床……小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一阵接一阵的烤羊肉串味道飘过来,我闻着直咽口水,我和奶奶来到一家人最多的烤羊肉串摊前面,点了50块钱羊肉串,我满心期待着那肉串在烤串师傅手里变熟。上火了,抹油、翻个儿、再抹油……眼睛都没离开过。过了十几分钟,串可算烤好了,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连吃了十几串,才安抚住我自己这张嘴。坐在小椅子上边吃边看着挤来挤去的人们,好不快活。

这样的庙会每年有很多次,我每次都乐不思蜀。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十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我的家乡位于湖南省娄底市,那是一座繁华的都市,却不乏家乡风俗特色吧!

提到祭祖,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在我的家乡可谓是家喻户晓。在恍惚中,仿佛又回到了上次寒假回老家的情景……

新年的第一天,一大清早我被闹钟闹醒,望着窗外还没亮的天空,脑壳还有些许发蒙,我揉了揉双眼,伸了个懒腰,扭头看了下放在床头的闹钟,才5:30。睡眼朦胧的我真想再眯会,于是我径直躺下去,但瞬间,被一个强有力的手臂拉了起来,妈妈兴奋地对我说:“瑶瑶,快起来,今天可不能睡懒觉。”

镜头一转,我们一起来到客厅,满脸微笑的外婆手里拿着一沓红包,看到红包,瞌睡虫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我蹦跳着来到外婆面前给外婆拜年,并说了几句亲年祝福语。外婆笑咪咪地望着我,将手里的红包一个个递给我们,拿到红包后的我们个个乐得手舞足蹈。

简单地吃过早餐,我们大家就动身来到了目的地—一座大山上。

外婆从她的红袋子里小心翼翼地拿了拿出一碗扣肉,一碗鱼和一只鸡,轻轻地放在墓前,接着拿出一包香,拆开包装纸,慢慢地抽出3根,交给外公点燃,外婆手里拿着香,缓缓地跪在地上,嘴里轻轻地嘀咕着,接着她朝墓前一下接一下地叩着头,神情严肃。大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跪在地上,皱着眉叩头,而我们几个小孩子却跟玩似的,装模作样地动了动嘴。

外公从另一个红袋子里拿出一沓厚厚的黄色纸钱,让我们一张张撕开,完成后我们整齐地跪在地上,开始烧纸钱。听大人说,这是为了让我们的祖先在另一个世界可以不愁钱花。我们不停地烧,火越变越大,我看呆了……一阵突如其来的热气扑向脸上,我连忙往后挪挪身体,用手捂着脸蛋。

接着,外公像变魔术一样拿出一大串鞭炮,下一秒,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山间。睁开眼,却是另一番景象,到处都是白雾,白茫茫一片,看不清一个人影,我大声说话却被这鞭炮声覆盖的严严实实,过了好久,白烟逐渐消散在空中,鞭炮声仍在山间回荡。

春节祭拜,是我们对老祖先的孝敬与怀念。它告诉我们要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传统风俗。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十四)

我的家乡在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儿有各种各样的风俗,如:苗族的坡恋、仡佬族的拜树节、苗族的婚俗,但是最颇负盛名的要数彝族的火把节。

据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把不愿意服从和针对他们人,弄坏他们的农具。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举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当统帅,率领大家与这两个大力神斗争。

阿提拉巴用智慧战胜了两位大力神,天神得知大怒,立即取出一个装满蝗虫的小盒向人间抛去。霎时,蝗虫便铺天盖地扑来,聪明的阿提拉巴立刻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顷刻间熊熊的火把在高山、深谷、平坝到处燃起,把蝗虫通通烧死了。

人们战胜了天神,保住了庄稼,获得了丰收。据说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六月廿四,从此,彝民在每年的这天,或从这天开始用三天的时间,以点燃火把作为纪念,也为驱逐害虫确保丰收。

因此每年农历6月24日这天傍晚,会在隆林县最大的广场上举行一年一度为期三天的火把节。在彝族的记载中,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节的第三天,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竟相奔走。

最有意思的绝对是第二天,傍晚,广场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彝族的男女老少手拿一个火把,另一只手拉起四方游客,手拉手,肩并肩,伴着震耳欲聋的打鼓乐,迈着欢快的舞步,心无旁骛地挥洒着无限的激情。而大火和音乐像一种口令,有节奏地带领着人们动作统一、协调、步履轻盈,伴着火焰和高昂的鼓乐舞动,嘴里唱着欢快的曲子,火光照印在大家欢笑的脸庞、闪闪发光的民族头饰和鲜艳的衣服上。

夜渐渐深了,但广场上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人们手中的火把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芒。真的是“熊熊火把婆娑舞,彝仙献醪祝酒歌。”

这就是家乡的火把节,它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就像一坛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墨香悠悠)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十五)

东上村的“赶会”

文|王思语

每到夏天,东上村就要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集会通,俗称“赶会”。

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大概三、四年级吧,上村的赶会能让我兴奋得三天三夜睡不着觉,听爷爷说,在他们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赶会了,这场集会一直持续三天,每天都分外热闹,尤其是前些年,离开始赶会还有两三天的时候,从凤凰山矿招待所的大坡底到东上村的门楼,中间这五百多米左右的路啊,已经有了摆难儿的都摆到我爷爷家门口了真是只要有路,就能摆推儿。

这真要开始赶会啊,东上村内立马变得水泄不通,连辆稍大点儿的电动车都休想过去。毕竟一年赶一次会嘛,热闹得很,和过年一样,家里的亲戚都来到我爷爷家,共聚一堂。赶会第二天是最热闹的时候,那年赶会正巧儿赶上了星期日,家里来了不少我的同龄人,那时候小,自来熟,管他三七二十,玩高兴了就好。

出门就是香喷喷的肉丸汤,摸着师爷给的钱先喝它一碗。喝完往里走是上村的居委会,我们都叫“大队”,那儿有各式各样的游乐设施。往外走是杂七杂八的小吃,作为小孩子,果断选择去玩。用弹簧拉着的蹦蹦床,横竖占地没有五平方米的小火车、套圈、扎气球……都想尝试个遍,可是人挤人,属实排不上队,好不容易排上个蹦蹦床,我们只能踏起来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玩那些五花八门的小游戏。

我记得,我们当时玩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下来了,但兴头儿不减,直奔坡下的小吃摊,绵绵冰、臭豆腐、米线……简直让人数不过来。这儿不止有我们这么点儿大的小孩子,还有许多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有说有笑地走着、吃着,时不时还遇到家里亲感提醒着“小心点儿,别撞了人”,我们答应一声跑开去买冰吃。

吃撑了肚子,再往前走还有堆两元,五元小摊儿,喇叭里喊着“全场两元,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一些爷爷奶奶你争我抢地去拿好看的碗啊,盆……晚上还有什么大戏、魔求,全村几乎灯火通宵。还有耍蛇的呐!我记得当时在场的人几乎都去摸了摸那条一米多长的大蛇。

以前上村赶会热闹得很,现在因为市场管理,赶会占地面积少了许多。虽然大不如以前热闹,但这个名叫“赶会”的习俗,也一直在东上村延续下去了。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十六)

李孟骋

今年虽然因为疫情,外面到处冷冷清清的,我们不能走街访友,只能天天“宅”在家里,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年,但是我家过年的习俗和往常一样,一点也没有改变。

在河南老家,除夕的晚上是要吃饺子的。除夕下午,奶奶便开始弄饺子馅儿,饺子馅主要以抗过的萝卜、煎熟的豆腐、肉和各种佐料组合而成。馅拌好后,接下来开始压饺子皮。我们先把面与水和成半干,再用压面机开始压面。我搅动着压面机,把面一次次的从上到下压,终于压成了薄薄的饺子皮。奶奶用刀把饺子皮切成了梯形状,我们开始包饺子了。我们全家人都围坐在桌子旁边,每个人一手拿着饺子皮儿,一手拿着一个勺子,用勺子往饺子皮里灌馅儿,每个人都娴熟的包着饺子,每个饺子都挺着圆圆的大肚皮。而我包的饺子,虽说是挺着大肚皮,却张开了嘴朝我笑呢!

除夕晚上必不可少的节目就看着联欢晚会,我们看完了出街联欢晚会没有去睡觉,因为今天晚上我们要守岁嘛!

初一到初七,就是拜年的时间。往年拜年后,长辈们给了我们小孩儿一些压岁钱,当时我收到了压岁钱时,心里美滋滋的,心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长辈们失望。爸爸在街上还给我买了些炮竹,我一直没放,是想等着和小伙伴一起放,这样会有更多的乐趣。

初八以后,我们几个小孩一起在村里“飙车”——骑自行车,一起放炮竹,一起玩枪战,这几天,我玩的不亦乐乎!可是今年这一切都因为抗疫而化为泡影。我想:明年大家一定能过个热闹祥和的年。

元宵节时放完鞭炮后,我们全家在一起吃元宵时,我看到元宵圆圆的,脑子里突然出现了许多小问号,我就问妈妈:“妈妈,汤圆为什么是圆的呀?”妈妈想了想回答道:“因为汤圆以前是人用手一点点滚出来的,费时费工,但有几个很好的寓意:财源滚滚来、团团圆圆等。

我又去问爸爸:“爸爸,汤圆为什么叫元宵呀?”爸爸立即接上:“其实是先叫元宵,再叫汤圆的。1912年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因为“元”与“袁”,“宵”与“消”同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把元宵改成了汤圆。”

年虽然过完了,但我愿在这次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回家过年,吃团圆饭。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十七)

感恩生命,珍惜生活

——记正月初一扫墓活动

新年的第一天,也许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是高高兴兴地出门拜年。可在我们这里却不同,这一天,我们要去给已故的祖先们扫墓。

这看似很平常一件事,但实则大有学问呢!这一天,我们要起得特别早,要抢在上午扫墓上坟。出发前我们要准备好蜡烛、肉、香、鞭炮、银元、酒、筷子等祭祀用品,一切准备就绪,爸爸便驱车带着我们一家老小前往墓地。公路上的汽车寥寥无几,且大多行驶于墓地的方向。我们虽来得不算迟,但早已有人开始扫墓、祭拜,鞭炮声此起彼落……

我们先来到奶奶的墓前,爷爷先把肉、饭、酒、筷子、蜡烛摆放好,这时大伯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我刚开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便问妈妈“为啥要放鞭炮?”妈妈说“鞭炮是用来叫醒奶奶告诉她过年了,我们来给她拜年,让她多吃点东西,跟我们一样开开心心的。”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鞭炮放完大家都来到墓前,点燃香每人3根不能多也不能少。这又是为什么呢?没等我问,爷爷告诉我:原因有三,第一根是敬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第二根是敬地希望来年大丰收、第三根是敬去世祖先感谢祖先留下的基业。如果不懂的人少一根都是大不敬。我拿到香后,妈妈说:“按照我的动作做好。”只见妈妈双手拿着香在奶奶墓前鞠三个躬,嘴巴里面低估着,像是让奶奶保佑我们之类的话。然后妈妈把香插在奶奶墓前,并将酒洒在墓前。我按照妈妈的样子照做一遍,家族的人也便依次烧香、祈福。我实在不能理解,这样真的能保佑我们一家吗?

我想起了奶奶生前对我们的好,她是多么希望我们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啊!她对我的好,仍历历在目,有什么好吃的,她第一个就想到我……雨天替我送伞,热天给我扇风……她曾无数次的鼓励我要认真学习……奶奶温暖的手,温和的声音,慈祥的面容……至今还一直在我的脑海温存。今天扫墓,让我回想到很多的往事……(加上这个小节,回忆奶奶的好,你才能与下文悟出扫墓的意义相衔接。必不可少哦!)

我突然明白,祭祖是为了感谢祖先们赐予我们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生活中一切。

新年第一天,和家人一起扫墓,意义非凡。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十八)

我的家乡是一个潮汕地区的小镇,这里沿海,是一个繁荣之地,春节的时候更是异常热闹。在众多的特色习俗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营老爷”了。

“营老爷”一般在正月初五或者正月初六进行,在潮汕,“老爷”指的是一个村或一个镇的守护神,“营老爷”则是指老爷巡视村(镇)。“营老爷”之前,人们要到寺庙祭祀神明,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或是风调雨顺等。接下来的才是游行活动。游行队伍是由青壮年自愿报名组成的。在进行筛选后,各部分的人聚集在不同地方进行各种技艺的操练。游行的队伍庞大,莺歌队的、抬神像的、奏乐的……许多富裕的人家出钱,也有许多没那么富裕的人家出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营老爷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一大早就有许多人先到寺庙中烧香,请各位“老爷”出宫,坐上贴着对联的轿子准备巡视镇子。其他人们纷纷从家中走出来到街道上准备观看。上到已经要人搀扶着的老人们,下到从还被爸妈抱着的小娃娃,无不期待的看着街道的那边。游行开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旗手和挑花篮的女子,接着就是锣鼓队,她们所到之处锣鼓震天,声音连绵不绝。接着的就是器乐演奏,长长的一条队列里,传出各种乐曲的声音:笛子、二胡、吹箫、打鼓……乐器发出的声音聚成宏伟的乐曲。紧随其后的是重头戏——莺歌。莺歌来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在大名府劫法场救卢俊义的故事。人们穿着潮剧中的戏服,;例如关胜花脸红须、李逵花脸黑短须、武松小生装扮、鲁智深花脸短须和尚装束……他们拿着两根木棍,随着鼓点的节奏不时打起“花”来,刚健有力,还不时发出整齐的吆喝声,人们早已看得入迷,掌声如同潮水一般,刚落下又响起。人们跟着游行队伍,往镇子的各个大街小巷走去。

礼炮车驶来,把整个“营老爷”推向高潮:礼炮车放出彩炮,壮汉们抬着八抬大轿亮相,轿子上是被请出来的各路神仙,例如“三山国王”,“双忠圣王”等,既有庄严肃穆的,也有慈眉善目的。情绪高涨的人们都簇拥着想要摸一摸神像,祈求新的一年里的幸福安康。队列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傍晚,“营老爷”的队伍行遍了全镇的大街小巷。游行结束了,“老爷”们也回庙里了,但是人们还沉浸在欢乐之中……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十九)

吴可凡

武汉的炸鱼丸、藕荚,北京的腊八粥,河南的馍……一系列民俗都会让人想起热闹的春节,每个地方的民俗活动都不一样,南充也不例外。

年前的几天,大店里人流如潮,小店里接踵摩肩,似乎要挤倒收银台,大家都争着买年货。不但如此,家家还要挂出腊肉、腌香肠。我们家的窗口有一层防盗网,每当过年时都挂满了外婆腌制好的食物,一层层的香肠和腊肉重叠在一起,好似一堵腊肉墙。

塞上满嘴的腊肉香肠,转眼就到了大年三十。除夕那晚守岁是必须的。傍晚的时候全家人就聚到一起吃年夜饭,饭后一边聊天一边看春晚,好不热闹,小孩子们最盼望的当然是12点钟的鞭炮。当零点新年的钟声敲响时,鞭炮声也在这一刻响彻云霄。各种各样的鞭炮应有尽有,有飞天类、旋转类、喷花类、烟雾类,让人眼花缭乱。每当这时我都在楼下放鞭炮,手中抓着几大把烟花棒,兜里装上一小袋子甩炮,左手烟花棒还冒着五颜六色的火花,右手已经卯足了劲往远处丢甩炮,忙得不亦乐乎。“啪”地一声响,甩炮落地,鞭炮声伴随着新年的钟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关于除夕还有一段传说呢。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深山老林中有一只长相面目狰狞,令人畏惧的怪兽,被人称作“夕”。它头上长有四支角,身上却只有一只脚,每到年底就跑到村里吃人。村民们十分害怕夕兽,不敢与之抗衡。村里有个叫做“年”的小孩,他对夕十分了解,知道夕害怕红色,于是向村长提议在每家大门的门框上贴红底黑字的对联,使其不敢入内。当夕靠近村庄时就点燃竹子,竹子爆炸发出巨大的响声,对夕起到震慑的作用。村长采纳了年的意见,在这一天吓退了夕,人们为了纪念这天,就把这一天就称作“除夕”。现在人们把从除夕开始的半个月这段时间都称之为“过年”。

除夕过了就是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天不能扫地,为什么呢?因为扫地会把财运扫走。这一天还要登高,希望能步步高升,在山顶烧香祈福,祈祷新的一年能万事顺意。大年初二是上坟的日子,准备一点酒菜,放一串鞭炮,在坟前缅怀已逝的亲人,也算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团圆。

春节在正月初六就基本结束了,大年初七大人们上班,孩子们也要开学了,一切又恢复到平常的样子。

江苏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二十)

每到四月初,当大街小巷飘出阵阵清香时,我便知道清明节到了。清明节做清明饼,并将之作为踏青祭祀祖先的传统食品,在我们家乡已成了一种风俗习惯。

虽说吃过清明饼却不知道怎么制做。我穿过大街小巷找寻制作清明饼的方法,来到了颇负盛名的西门黄阿婆的小店,蹲进店里观看清明饼的制作过程。

清明饼是用绵菜、糯米等制作而成。刚採摘来的绵菜和野菜差不多,细长的嫩绿的叶子,上面有白色的绒毛,嫩叶间点缀着几朵黄花小花。把绵菜捣烂了,和着糯米粉一起,揉啊揉,做成了一大块淡绿色的团子。只见黄阿婆匀称地从大团子里拉出一小节,双手搓着把糯米团子揉成一个小球。蜻蜓点水般地用食指沾一点儿水,把右手手指伸进中心位置,左手飞速转着,做成一个碗状的洞,把芝麻、红糖、核桃、花生混在一起加进去,又加了点肥肉丁和葱,准备把清明饼包起来了。

阿婆包的时候大拇指按住中间,从下往上慢慢地把碗般的大洞填上,于是多了一个小尖头,用手轻轻按进去,那清明饼便做好了。

对了,底下还得垫上一张山矾叶,为什么垫山矾叶呢?山矾叶片较硬,不粘锅,还散发着一股清香,且具有清热解毒效果呢!黄阿婆把做好的清明饼放进蒸锅里蒸,大概过了十分钟就蒸熟了。

听说关于清明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途中又累又饿,再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肉煮汤让公子喝下。后来重耳做了国君,为答谢介子推,去绵山请他,可介子推已同母亲隐居去了,晋文公手下非常嫉妒,便献计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做官,最后大火烧遍绵山,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树洞中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义之士,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想着想着,我闻到了清明饼的清香,一看,清明饼熟了,一个个像穿绿花衣裳的小姑娘油绿如玉,让我垂涎欲滴,一吃进嘴里,油而不腻,甜中带咸,肥而不腴,好吃极了。

吃清明饼是我们家乡的食俗,百吃不厌,深得人们的喜爱,这次看了清明果的做法,并了解了清明节的传说,我越来越喜爱家乡的这一风俗了。

(0)
元安作文小编元安作文小编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