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精选15篇)

篇1、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家乡的中秋

作者:刘诗瑞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精选15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晃眼,今年的中秋如期而至,自古以来中秋就是与家人团圆赏月之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今经历了千年的巨变,但月亮还是那一轮明月,阴晴盈亏不改其色,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达到巅峰之美。

在民间,中秋节时有“走月亮”、“拜月娘”、挂彩灯等习俗,其中,以中秋赏月、吃月饼、祭月的风俗最为盛行。

在中秋许多不曾久见的亲人总是会在这一天团聚在一起,我家便是如此。小小的屋子里挤满亲戚,他们聊的热火朝天,时不时还来问我一句:“小诗,你今年多少岁了呀?”“小诗,你长高了吗?”“小诗……”许多声音交织在一起,尽管很吵闹,但是这个安静的家却有了一丝生气。

太阳渐渐地落了下去,被云给慢慢吞没掉了,夜幕降临……家中,男人们在坐着聊天,女人们则在旁边做着月饼,而我也在其中。我拿着已经和好的面团,看着阿姨们那熟练的手法,呆愣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拿着面团,喜笑颜开的让我看着她做月饼,只见她将面团放入模具之中,轻轻放平之后,在中间按压出一个小洞,那就是放馅儿的地方了,之后放入糖馅儿,再将它覆盖拿去烤就行了。我在做的途中突然起了一点坏心思,我不放糖馅儿了,我要放“硬币馅儿”的,于是在烤的时候,我双手插腰,感到得意扬扬,就看谁是那一位有缘人了!

吃月饼时,我眯着眼睛到处寻视,看看谁会吃到那个月饼,结果没想到,牙上一硬,我捂着嘴巴将那个“硬东西”吐了出来,张开一看,竟是我包的那枚硬币,原来有缘人是我自己啊!

吃过晚饭,一家人便开始祭月了,将准备好的蜡烛点燃,把贡品放在盘子里,拿着酿好的桂花酒倒在杯子里,双手合并,闭着双眼,诚心诚意的说出自己的愿望,听说这样就能实现了!

坐在小院的摇椅上,抬头看着被微云遮住的圆月,皎洁的月光洒落在院子的一棵枯树上,如此缥缈虚无,给人一种孤寂却有重获新生的感觉,与这儿相比倒是显得格格不入。不知是什么时候,空中闪着微弱的光芒,仔细一瞧,是孔明灯!慢慢地,天上的孔明灯越来越多、数不胜数,它们像漫天繁星似的点缀着整个夜空,上面写满了祈祷的话语,而孔明灯则带着这些美好心愿飞向了天空。

夜渐渐深了,家也渐渐空了,不知何时又能够重逢,所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2、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潍坊地区的过年往往是从腊八开始,简称“腊八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喝腊八粥,我还知道它有一个传说呢——

朱元璋当年还未成为皇帝之时,曾经落魄至极,被元军囚禁大牢之中。在牢中饥肠辘辘的他从老鼠洞中扒出许多粮豆,他便将其放在一起熬了一锅豆粮粥,而这天正是腊月初八。再后来朱元璋荣登大宝成为大明皇帝还对此事念念不忘,遍将每年的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并在这一天煮粥纪念。

又是一年腊八节,腊八节不同春节那么热闹,但是在我们这有个风俗,就是过腊八节要喝——腊八粥。每年腊八节的前一天,妈妈就会准备好各种豆类,坚果,还有红枣、桂圆、糯米。听妈妈说,熬腊八粥的传统做法,需要提前浸泡豆子,将各种豆类备料浸泡到位,那时才能熬制。

于是今年我帮妈妈一起熬制腊八粥,首先把各种备料按比例搁在一起,然后开始淘米,洗红枣,我被妈妈不时的传唤着,一边递盆子,一边端水,忙的不亦乐乎。弄好了这些,然后将所有备料下到高压锅里,添好水,打开煤气阀门,开始“烹饪”了。十五分钟后,妈妈关掉煤气,将高压锅里焖烂的豆粥倒在普通锅里,加了一些冰糖,在进行慢火煮。妈妈说这个过程最讲究火候,慢火才能煮出好粥。果然,一会粥香从锅里溢出来。

大约半个小时后,粥熬好了,我给每人盛了一碗,我迫不及待地在碗里的四周划了几下。舀一勺放进嘴里,粥熬得烂烂的,不用嚼,很快融化了,嘴里还留有余香。全家人围在桌子旁品着腊八粥。或许是有自己的参与,我喝着今年的腊八粥格外的香甜。

后来还听奶奶奶说,熬制腊八粥要用十八种豆类干果,这象征着天上的十八罗汉,保佑我们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这就是我的家乡风俗——腊八节。

篇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春节的鞭炮

刘之钰

鞭炮声连连,红色的灯笼在黑夜中发出红光,在家乡时,只有春节的晚上才放烟花和鞭炮呢!

过春节时放烟花和鞭炮,据说是很久以前,每到过年时,总有一只叫年的怪物来捣乱。年每次都把村庄弄得鸡飞狗跳,于是,人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年来的时侯放鞭炮。这方法果然有效,年被鞭炮声吓跑了!

从那以后,每逢春节,人们就放烟花,放鞭炮,不让年来。到现在,已经成为民风淳朴的“传统风俗”了。

还记得以前,回家过年放鞭炮和烟花时,那叫一个壮观啊!小店就在马路对面,等家长买烟花和鞭炮回来,那高兴得,我都可以飞上天了!“打火机!打火机!”拿到鞭炮后怎么可以不点火!“砰”的一声,将鞭炮对准打火机的火焰。“啪”的一声,我手中的鞭炮燃起了纯白色的火花!在黑夜中显得格外的美丽。

短短的时间内,手上的鞭炮就已经放完了。“窜天猴?放一下!”我看着一个像猫和老鼠中的鞭炮,将它插在鹅卵石中,用打火机点燃。“咻”“窜天猴”飞了出去,在空中爆开。

这时,“这有些危险啊!”妈妈拿着一个烟花一样的小盒来了,我哥说:“买都买了,放了吧。”说罢,哥哥就把小盒排成一排,用打火机燃。“滋”又一声“滋”,一整排小盒发出一个又一个黄色火花,十分壮观!过了几秒后从一个黄色火花变成了一个粉色火花“还会变色哎!”在它燃尽前,又变成了各种颜色的火花!

烟花燃尽,夜幕又回到了开始的那样,不同的是,过道上还有烟雾去……

篇4、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河南,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众多传统民俗源远流长,也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五年级的寒假里,我充分感受了故乡春节民俗的风采和浓浓的亲情。

腊月二十五的清晨,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撒落……呼吸着熟悉的空气,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鞭炮声,我感到年节的味道愈发浓重了。走进屋里,一切都焕然一新,做好准备迎接新春:床单换了新的,窗户被擦的好像不存在似的,茶几上摆放着新鲜的水果,家电家具亮得可以照出人影子。我不禁想起外公春节前总会念叨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今天都腊月二十五了,日子匆匆,走的可真快啊!

盼啊盼,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我就听到更多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走进客厅,全家人都围坐在茶几旁,精心地挑选着春联。我悄悄地挑出一个大红的“福”字,在它背后粘上几段双面胶,再把它倒着贴在门上,寓意着福“到”了。“贴得好!”外公赞赏地说,我也开心地笑了。妈妈在窗玻璃上贴窗花,那窗花真是生动有趣:正中央有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小猪的脚边有一方池塘,池塘里盛开着莲花,水里有游鱼在嬉戏,正所谓“连年有余”!小猪的头顶有蝙蝠在飞舞,象征“福”到了……窗外大雪纷飞,红红的窗花映衬着皑皑的白雪,窗花越发红艳而白雪越发晶莹了。“瑞雪兆丰年”,这个词在我脑海里突显出来。

下午,外公在厨房里剁着肉馅,外婆揉着面团,我忍不住去偷捏一下那雪白的面团,就收获了外婆嗔怒的批评。终于能包饺子了,大家齐上阵——妈妈包的像金元宝,外婆包的像小山,而我包的却奇形怪状,各不相同,有一些却不合时宜地张开了“嘴”,需要大人们来加工。欢声笑语中,年夜饭准备好了,大家放开了肚皮,一边尽情地享用,一边相互说着吉利恭喜的话,欢声笑语让房间里温暖如春。看着精彩的春晚,开心地抢着红包,间或着打电话给远方的亲友拜年……新的一年在隆隆的鞭炮声中,走来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明媚的朝阳从窗帘缝隙中射入,让我看清了床头四个鼓囊囊的大红包。我欣喜而又小心地把它们收起来,就跟着爸妈出去向亲朋好友拜年了。我们先到了五姨婆家,“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是我给五姨婆的祝福,让她老人家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菊花。走在热闹的大街上,大人们时不时地停下脚步,热情的寒暄,彼此道着祝福。

我们呼朋唤友一起去逛庙会。庙会里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一条街上乌泱泱的都是人。在舞狮的地界儿,大家看着身体通红而鬃毛金黄的“狮子”,在舞狮人的操弄下,“狮子”嘴巴一张一合,灵巧地在木桩上腾空跳跃,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引得围观的人们阵阵惊叹和雷鸣般的掌声。卖糖人的,卖冰糖葫芦的,表演魔术杂耍的,唱着我听不懂的家乡戏的,还有各种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物品的,随着大家彼此的恭贺新春的祝福声,家乡的年俗味道就在这里蒸腾了。

正月十九,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春节走远了,我们也踏上了归途。不管我身在何处,不管我年方几何,这家乡的风俗和浓浓的亲情,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篇5、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印象中的端午节

一年四季中,不同的季节各有独具特色的的传统节日。有王安石笔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节;有欧阳修笔下“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的元宵节;有王建笔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中秋节,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与夏日相伴的端午节。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支艾”。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在家门口挂上艾草,寓意辟邪祈福,。小小的艾草,包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在我的家乡,端午节来临之前,镇上的人们还会亲手制作粽子。事前准备好粽叶,咸蛋黄糯米猪肉等材料。开始包粽子了,先将粽叶的一端折成漏斗形,接着将食材放进粽叶里,一定不能装得太满。再用另一端的粽叶把“漏斗”捆好,最后用绳子捆紧。这可是个技术活,没有“千锤百炼”是包不好粽子的。粽子下锅啦,我在旁边焦急地等待着,时不时走来走去。粽子在锅里是什么样的呢?或许在叹气?或许在畅游?伴随着诱人的香味,我终于品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一口咬下去软软糯糯的,真是美味极了。

在端午节这一天,镇上还会举办划龙舟比赛。我还记得海边站满了围观的群众,每个社区各自组成一队,在海面上一字排开。随着鼓点声,每位选手奋力地划着桨,冲向彼岸,场面甚是壮观,好一副龙舟竞渡、百舸争流的景象。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当我每次想起过节时的情景,真是乐在其中,回味无穷。

篇6、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春节扫尘

作者:刘羽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这首诗写了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都做了些什么事,在现在过春节的习俗有许许多多,但是,我觉得这最有自趣的习俗就是扫尘了。

扫尘的寓意扫除霉运,让新的一天顺顺利利、喜气洋洋。

一般扫尘都是在春节的前几天,当天的早晨我一起床就看见爸爸、妈妈、婆婆、爷爷已经穿好了衣服,吃完早餐准备大扫除了,我见赶紧穿好衣服吃完饭,叫弟弟起床,但是弟弟就是不起来,“今天要大扫除,快点来帮忙。”我说了一声,弟弟像听见了吃东西一样,迫不及待的起了床,穿好了衣服后我和弟弟也加入了大扫除的队伍里了。

在早上我们一家人分工各做各的妈妈扫地,爸爸洗衣服,婆婆捅床单,爷爷抹桌子,我和弟弟倒垃圾。我们一家人做得很顺利,我和弟弟提着垃圾桶跑来跑去,一会提倒出去,一会儿提进来套垃圾袋。家里七个垃圾桶都被我们倒了个遍,我和弟弟倒完垃圾累得气喘吁,休息一会儿后,又去帮爸爸晾衣服,我们做得热火朝天,我们只听见了小鸟的叫声,没有从前热闹非凡了,大家都在大扫除。我和弟弟配合的很默契很快衣服就晾完了,我们做得十分开心我们的笑声震耳欲聋,我们又去帮吧年逾古稀的爷爷抹桌子,我们吗朱子麻了一一半儿突然抹桌子抹了一半突然跳起了舞,翩翩起舞的弟弟不小心踩到了抹布滑了一跤,弄得我们一家哄堂大笑,整个房间充满了笑声弟弟也十分害羞,我们做完后趴在沙发上睡着了,妈妈哈哈大笑:“哈!哈!这两个孩子累的哟。”当我们睡醒后已经是中午了,我们正想帮妈妈忙,妈妈赶忙说:“别下来刚刚拖了地,地还是湿的。”我们只好坐在那,妈妈把收尾工作做完后我们就吃中午饭了。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吃年夜饭、拜年、看春晚等。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扫尘这个风俗做得好,那这一年一定会变得和和美美、阖家团圆的。

篇7、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贴福字

叶豪

清晨,我睁开双眼,天刚蒙蒙亮。我连忙穿好衣服,去洗漱。接着便开始忙碌准备新年的东西了。

我来到餐厅,餐桌上放着的并不是食物,而是一张张福字。我问爸爸:“爸爸,这些是要用来做什么的?”“新的一年到了,贴福字,这一年就会有福气到来呀。”爸爸笑着答道。“哦……那我也要来贴福字!”“没问题。”

得到爸爸的允许后,我急急忙忙地把房间里的旧的福字撕下来,准备贴上新的。

我再次来到餐厅,拿起福字,来到我姐姐房间,对着门,摆好大概位置,爸爸在一旁指挥着我:“向上一点……向下一点……不对,向左一点……再向右一点。嗯,不错,完美。”我正准备贴在一个福字,可突然发现刚贴上去的福字中间好像有一个调皮的娃娃,挺着个大肚皮。瞧,把这边按下去了,那边又鼓了起来,来来回回总是弄不平整。我和爸爸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贴好,我累得腰酸背痛。“真累啊,我的头都仰疼了!”我不耐烦地叫了起来。“别急别急,还有两幅没贴呢!”爸爸不慌不忙地说道。

忙活了好半天,终于把剩下的两幅福字贴好了。我已经腰酸背痛了,恨不得现在立刻躺在床上睡几个钟头。

贴完福字了,意味着福气到家啦!家里更显得喜气洋洋了!愿我们一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美满!万事如意!

篇8、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龙抬头

作者:郗柯

二月,这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季节,正直春分,既有淅淅沥沥的春雨,也有柔情似水的春风,而在这一个温柔的月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节日。

“二月二,龙抬头。”在这个问头的月份之中,有一个名为“龙抬头”的节日,这虽然并不是一个法定的节假日,但在我的心中,仍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地位。

“儿子,快起来里头了。”才刚刚八点半,我的妈妈就讲我从美好的梦境中给唤醒了,“哎呀,大早上的,理个什么头呀?”我的心情十分不悦,这好好的,妈妈怎么就叫我起来了呢?“今天可是“二月二,龙抬头”!”“哦!”这时的我终于缓过神来,收拾好了衣服,跟着妈妈,上了街。

来到了理发店,里面就好像是一座巨大的乱成一团的蚂蚁窝。果然,不出我所料,理发店真是人满为患呀!我和妈妈,只好坐在了店里事先准备好的椅子上,妈妈和比人唠起了家常,而我则想起了“龙抬头”这个民间独特节日的由来。

说到这“龙抬头”呀,可是大有来头,在传说中,农历的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仅仅是在我的家乡——山西,这个几日便已经流传广泛的一个不成节日的节日了,老百姓们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而农村则是剃头,寓意去掉往日的秽气,从而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过这个“龙抬头”不仅仅是要剃头这么简单的,同事也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麻花、煎饼。

“孩子,孩子!”理发店叔叔的声音把我的思绪给拉了回来,我赶忙坐到了理发的椅子上,叔叔帮我围好围布,理发在这一刻便开始了。

“龙抬头”的理发并不像平常理发一样。它又名“剃头”,有许多讲究,比如不可以留太长,这样秽气去得不够彻底,来年的福气也就淡了许多,理完了头,我到处找妈妈,却不见妈妈的身影。“孩子,你妈妈在那边呢!”顺着叔叔的手指看去,我发现妈妈也在里头,奇怪了,难道大人也要剃“喜头”不成?见到我不解的目光,一旁的奶奶悠悠地开口了,“大人理发,寓意辞旧迎新,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我心中的疑惑这才解开。

这就是山西剃“喜头”的习俗了,不过这只是山西“龙抬头”习俗的冰山一角罢了,更多有趣的习俗尽在等着你们的探索。

篇9、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塔塔火里的年味

桐君小学杜超群

北方的年味总是从一进腊月就开始了,直到元宵节闹红火结束后才感觉年过完了。我们小孩子最是盼望年的到来,不仅可以穿新衣,吃麻糖(一种只有在腊月才会卖的零食)、放甩炮等;还可以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串门、玩我们的小游戏;最重要的是我们那期盼新年长大的愿望以及对新年满满的祝福。

腊月的集市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人们购买着过年的年画、食材、对联…直到除夕鞭炮声的响起,好像才能做好准备。我们家最忙碌的就是除夕这天了,一大早就被妈妈拎起来,给我们每个人都安排好任务,扫院子、熬浆糊、买菜、炸红薯、剁肉馅、和面、贴对联、挂灯笼、街道还要贴挂钱(色彩缤纷的剪纸艺术品)……

我和妹妹把早已买好的新衣服从樟木箱里拿出来,试了几十遍都舍不得下地,直等到初一早上做新穿,接着全家包饺子等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到来。在有说有笑中迎接新年的到来。初一来的时候家家都在串门相聚玩耍。接着几天就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了,我最期盼的就是元宵节了,那糯糯的黑芝麻汤圆是我的最爱,不过元宵节闹红火和正月十五晚上垒塔塔火才是我最喜欢的活动。

塔塔火是用煤球间隔围城一个圆圈,然后一直像塔一样往上垒,直到真正看上去像一座塔了,才算完工,通常很多人家在下午三点左右就开始垒,这可是个技术活,垒的时候可不能让煤球掉落,垒到一半的时候还要往“大肚子”里放柴火,这柴火可是有大用处呢,等晚上的时候要引燃煤球的。我和小伙伴们从下午就开始看大人们垒,觉得这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妈妈跟我说垒塔塔火寓意来年红红火火,所以俗称点旺火。大户人家如果去年生意特别好的话塔塔火就会垒的很大,普通人家会垒的小一点,希望新的一年生活红火兴旺。一个塔塔火垒成通常要两到三个小时,基本上晚上六点左右就要把火点起来了,然后引火柴和煤球一起燃烧起来,我和妹妹急忙让妈妈给我用长长的铁筷子带上早已准备好的馒头,我们要就着旺火围成圈现烤馒头吃,这个时候边烤火边聊天边吃烤馍,我们都在比赛谁的馒头烤的好,好像这是值得炫耀的一项技能。看着自己金黄的馒头,我想新年我一定要更加努力,用优异的成绩来迎接明年的旺火。

垒塔塔火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活动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人们心中那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篇10、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作万炯华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的外婆家,那里的过年风俗可谓是与众不同。

常德的团年饭不一定在大年三十吃。外婆说:“一家人齐聚,无论何时何地就是团圆。”为了与家人团聚,人们会推迟或提前吃团年饭,只为享受欢聚一堂的喜悦与幸福。而在去年,因为我到外婆家过年,所以团年饭就提前到腊月二十八举行。在开阔的包厢,一位位认识不认识的亲戚陆陆续续地进来。他们相互打着招呼、讨论着过去一年的年景。兴趣勃勃的孩童、高谈阔论的大人,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我闭着眼睛,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年味儿,不禁轻声赞叹:“过年真好!”

就在这时,一阵诱人的香味儿从我鼻子前飘过,我猛地睁开眼睛。“这是饭菜的香味!”一道“油焖大虾”被服务员端了上来。人们不再谈话,纷纷坐上圆桌。可坐50人的包厢,竟座无虚席。外婆说:“吃团年饭坐圆桌,本就是过年的一种讲究,它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来年风调雨顺。”菜一道道上来了,桌上的气氛也越来越活跃。“腊猪蹄、红烧肉、铁板鱿鱼……”一道道佳肴数不胜数。“红烧排骨、年糕五花肉、青菜、芋头……”咦?在这样的盛宴里,为什么会有青菜和芋头之类的寻常菜?我心中暗暗称奇,决定问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在这么多美食中会有青菜、芋头?”“噢,你想知道吗?”妈妈笑着问。“当然了!”我肯定地点了点头。“那几道菜都有着特别的寓意。芋头寓意来年有个好兆头;粉条象征勤俭持家、细水长流;蔬菜有着健康长寿的涵义。”妈妈耐心地回答。“原来是这样。”“这还不止呢!在常德,吃团年饭会摆上一条生鱼,寓意年年有余。这条鱼还必须是鲤鱼,表达“鲤鱼跳龙门”的美好意愿。这些菜即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依然是团年饭必有的菜肴,再加上味美而价廉,即使在物欲横流的现代,依然是餐桌上的常客。”

我听着妈妈的话,看着桌上那几道朴实无华的菜肴,顿时觉得它们就像历经岁月的老人,无论何时,他们依然守望着人们内心最单纯的心愿,直到永远……

走出饭店,几个忍不住诱惑的孩童已放起了爆竹。在阵阵爆竹声中,我分明感受:年真的到了!

除了吃团年饭,常德的祭祖也显现了独有的特色。在大年三十傍晚,一家人带上香烛前往祖坟祭拜,叫“送光明”。“送光明”时是不放鞭炮的。而过了午夜十二时,家家门口都会点上香烛,点燃鞭炮。在“噼里啪啦”的声响里,新的一年悄然而至。这个活动叫“迎新春”,有辞旧迎新,祝来年美好幸福的涵义。在正月初一,人们会来到祖先坟墓前祭拜,并念叨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和新的一年的计划。这些活动,都充分表达了常德人民对先辈的缅怀和尊重。先辈们绝不会因生命终止,时间的流逝,而被后辈遗忘,他们会被珍藏在内心的最深处。这就是常德外婆家的过年风俗。

我喜欢常德过年风俗。这些风俗无不显露出常德人民的勤劳善良、重情重义。你还知道哪些风俗习惯?快来和我一起分享吧!

篇11、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我的家乡在景德镇,在这里有许多风俗。这个小城盛产瓷器,当然也有许多关于瓷器的风俗。

据说在1949年之前,人们每二十年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庆典。人们会在这一天用很多方式庆祝。

在这一天早上街上就热闹了起来。你透过窗户往外一看,你会看见一些人组成队伍,敲锣打鼓,好不热闹!有不少人拿着贡品,走进窑厂旁边的1座小庙中祭祀窑神。

再仔细一看,你会发现一些年轻人拿着行李走进窑厂。原来,每隔二十年,窑厂就会招收新的学徒,并且工人们的工作岗位也会改变,这样重要的事,怎么能不举行仪式呢?工人们会在这一天上街,敲锣打鼓,到饭馆里吃肉,喝酒,并且在中午祭祀窑神,以保证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做出好瓷器。据说这一天景德镇有“日食千猪万米”的说法,也就是说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掉很多猪肉和饭菜。

不仅如此,因为庆典十分热闹,让周围的一些城市的居民,商人夜来观光浏览,把路堵的水泄不通。这样热闹的气氛会一直持续很多天,人类才会回去做自己本来该做的工作。但是,人们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庆典呢?这还得由几百年前的两个故事说起。

在那个时候,皇帝每年都要从景德镇收购陶瓷。为了让工匠制作出皇帝喜爱的瓷器,朝廷会派出专人来监制,被派出的人就叫做督陶官。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叫唐英,十分尽职尽责。但是,在一次运输时,不小心打破了给皇帝做的瓷器。为了向皇上谢罪,他吞下了那些瓷器的碎片,很痛苦的死去。因此,人们不但没有恨他,还十分崇拜他。朝廷知道后,为他修建庙宇,还把他封为窑神。不久后,皇帝派了一个太监来监制青龙缸。但是,工人们试了很多次也没成功,那个太监就鞭打那些工人,还杀掉了一部分人。工人里有一个叫童宾的,不忍心看人们挨打,就在午夜跳到火里,用自己的身体去祭祀窑神。第二天工人们打开窑的时候,发现青龙缸烧好了,并且很成功。但是,童宾的死让人们很气愤。他们烧掉了窑厂,赶走了太监。人们十分想念童宾,就把他也封为窑神。

可惜的是,这样的风俗在1949年消失了。为了尽可能保存景德镇的传统文化,人们在1990年创立了“陶瓷艺术节”,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市民在这一天敲锣打鼓,再点起高高的窑火,仿佛又回到了70年前的庆典。

篇12、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马沧澜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春节似乎总是踏着烟火而来,而又踏着烟火而去。而在老家的春节中最为重要的,则是腊月三十,在老家也称年三十。每当日历一页一页向着年三十奔去,我和小伙伴总是数着日子,盼着年三十的到来。当红灯笼挂满了街坊,我们便知道年三十已提着万家灯火,向着这座小镇走来了。

大年三十,必然是要守岁的。但年三十的早晨,必然是忙碌的。家中的老人们会搬出蒸笼和笼架匀水糕。而我们小孩子便随着家中长辈一起,打打下手,跑跑腿。

“嘟噜噜”一锅水糕出炉了。我和小伙伴围在炉边,看着奶奶卸下一层蒸笼,抬出一层水糕,熟练的朝竹匾里倒去,向我们笑了笑:“喔唷,既然闲的慌,那帮我整个点心嘞!”

我和小伙伴十分不解:点心?这可怎么做?似是看出了我们眼中的疑惑,奶奶捻出一个水糕,用木筷头蘸些茜草汁,在水糕上点一个小红点:“呐,这就好啦。”奶奶将筷子递给我们,“去吧,省着点茜草咯。这么一道,可是象征着开门红呀!”我们点点头,接过筷子认认真真的点“点心”。

我曾经问过奶奶这么做的缘由。唐朝时,杨贵妃因喜欢吃一道名为“贵妃饼”的食物,民间便仿着“梅花妆”的样子在各类面食上进行点缀。时间慢慢过去后,梅花的样子便简化为了一枚红点,又为“点心”。后来在我们老家,又有了“开门红”的寓意;而把水糕对着门累在一起,还有挡邪护家的“功效”。

蒸笼卸下了一层又一层,水糕慢慢的累作了一面“墙”,而时间也慢慢到了下午:是时候贴对联了。我和奶奶用清水洗满了三次手,拿起对联向门外走去——据说洗满三次手再贴上的对联,也能为家中抵挡妖邪。此外,也一定要在六点整贴上春联,以保六六大顺,合家团圆。我和奶奶搬来高凳,垫着脚贴上早已备好的对联:“张灯结彩迎新春;欢天喜地庆佳节。”贴完后,奶奶笑着对我说:“今后呐,孙女儿你也得好好努力啊!”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了新年。窗外的鞭炮声响了,许久未停。风从窗外微拂而来,明明是寒冷的时节,吃着刚刚热好的水糕,看着窗外的烟花与明月,却一点不觉寒冷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往后的每一个春节,都能与家人共度。

篇1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炸肉丸

廖欣怡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定南的春节也不例外,这不,春节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响遏行云地走来了,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气氛!每个人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每次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个大铁炉,用来制作过年需要的食品,我最企盼的就是炸肉丸了。

妈妈会在春节前几天,就开始准备炸肉丸所需要的材料。妈妈总是一大早起床去买炸肉丸所需要的材料,炸肉丸的材料可多了:有冬笋,马蹄,香菇,包菜,番薯粉,鸡蛋,猪肉等。

首先妈妈会把冬笋,香菇,包菜,猪肉,放在切菜板上,剁碎,然后放到不同的小碗里边,然后再把马蹄削干净备用。随后就是把鸡蛋打入碗中,搅拌均匀。让这个“小太阳”充分的融合在一起。

接下来就是尤其重要的一步了。把所有的食材,放到一个大盆子里,用你练了十年的手,放上去用力的搅匀,加上番薯粉,盐,味精。在充分的搅匀,再放置几分钟就可以了,此时你还可以再加几个鸡蛋进去,这样可能会更好吃哦。

此时,爸爸便会不知道从哪弄了一口大铁锅,通体黝黑,浑身冰凉。妈妈把它灌满金黄的油,然后把大面团揪出许多小面团,这就是肉丸的雏形,把它们丢入烧热的油锅中,炸至通体金黄,肉丸就形成了。

每当这时,我总会迫不及待地偷拿几个,却总是被烫的上蹿下跳,父母见了便会笑得合不拢嘴,一股温馨的氛围无形的弥漫开来。

虽然现在仍有不少人坚持传统,但有一大部分人在追随潮流,崇洋媚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从春节做起吧!

篇14、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家乡的灯城会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各个的民族特色。我的家乡,江西也有一个保留至今的风俗——石城灯会。

石城灯会是江西赣州石城县早在南宋就有的活动。因为老家的方言发音中“灯”和“丁”这两个字发音相同,而“丁”字有寓意丁口繁盛丁财两旺,所以等会有这些寄义。石城灯会还有几个特点特点?一灯彩品种多石城灯会要比普通灯会的灯彩品种多一些,如马灯,茶蓝灯,龙灯,莲花灯等。特点二:灯彩的制作。这些花灯可真是栩栩如生啊!那龙的头好像会转似的,像一只真龙威风凛凛地站在石头上;特点三:不仅仅有灯还有歌舞表演。那一位位舞者跳的,可真是优美,如同从彩灯中冒出来的仙子,而那婉转的歌声好似是灯儿唱出的。这些优美的舞蹈和动听的歌声,在与那灯火珊阑的美景相结合,真是为灯会多添了上了一笔恰到好处的点缀。

石城灯会那繁盛的场景,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最让我难以忘怀还是那灯彩表演时的场景,在灯彩表演时,龙灯狮灯,动作粗旷,豪放;菜篮灯一类轻盈,活泼,滑稽,火辣,诙谐,灵活。石城灯会表演所用音乐多为石城特有的民间打击乐曲调,多以石城地方歌曲和赣南采茶戏音乐旋律,节奏明快,悠扬悦耳。活动现场也是很热闹的,人群的欢呼声、鼓掌,声响成一片,我的弟弟也不停的拍手叫好那是一个不亦乐乎。

石城灯会无论是做工、模型、音乐、舞蹈都是充分的表现了老祖宗们的智慧与文化手艺的高超。他在人民群众中盛开,世代相传。石城人民那传统工艺技能的高超,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也在这向一盏花灯许下我的心愿种子:希望这种文化艺术能传承下去越来越好,而我们的武汉也要加油,最后希望我好好学习,我希望我这愿望总能盛开出美丽的花儿和结出一个令人快乐的果实。

篇15、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剪头与舅舅

俗话说:“正月剪头,死舅舅。”可在我的家乡,过年前必须要理发。那可怎么办呢?我聪明的老祖宗就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我的家乡是四川的一个县城,在我们那,农历新年之前家家户户必各杀一头大肥猪。还别说,对于杀猪这项活动我是认认真真观摩且参与过的。杀猪总共分为四个步骤,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步——引。和引鼠出洞一个道理,用饲料把猪引到一个杀猪板上。第二步——抬。在“二师兄”吃得正香的时候,大家伙一拥而上齐力一抬,将它死死按在杀猪板上。第三步——打!古有武松拳打大猛虎,今有我杰哥棒打“八戒兄”。把猪打晕后,就到了最重要的一步——捅。在“八戒”晕倒之际一刀封喉,让猪血流入事先准备好的盆内,再用板盖住封好,一只可爱的大肥猪就饮恨升天了!

第二天,到了重点节目——祭祖的时候,前一天留存的猪血可派上用场了。将猪血泼在地上,没过一会就凝固成暗红色的“猪血糕”,这时大人们会剪下一撮头发和着纸钱一起烧了。比窦娥还冤的猪就成了“舅舅”的“替死鬼”!

接下来我们就会吃一种叫做“猪儿粑”的糯米糍粑。外表是用糯米粉、面粉做成的白面团,馅儿是用豆腐、葱、肉等碎末加调料调制成的。刚蒸熟出笼时的猪儿粑洁白又有光泽,仿佛是煮熟的小猪,又好看又美味。猪儿粑是用来纪念“替死鬼”猪兄的,特别是舅舅们要多吃几个才可以。

怎么样,我家乡的风俗与众不同吧!来我的家乡做客,让你正月也敢剪头发!

(0)
元安作文小编元安作文小编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